文
言文,完成
6—9
題(
16
分)
[
甲
]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
陶淵明《桃花源記》
[
乙
]
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
①
?紲Y明所記,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
?
……
舊說
南陽
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飲其水皆壽
②
,或至百二三十歲
。……
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
③
,而壽益衰,桃源蓋此比也歟。使
武陵
太守得至焉,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常意天地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
——
蘇軾《和桃源詩序》
注釋:①多過其實:
很多都夸大其詞。
②
壽:長壽。
③
五味:這里指日常的調(diào)味品。
6
.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4
分)
(
1
)無論魏晉
(
)
(
2
)便扶向路
(
)
(
3
)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
(
)
(
4
)或至百二三十歲(
)
7
.找出與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
2
分)
A
.輟耕之壟上
B
.無絲竹之亂耳
C
.奉命于危難之間
D
.屬予作文以記之
8
.翻譯下列句子。(
4
分)
(
1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2
)
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
9
.通讀甲乙兩文,完成(
1
)
—
(
2
)
小題。(
6
分)
(
1
)
甲、乙兩文寫再尋“桃花源”,各有怎樣的結(jié)果?請用原文的語句回答。(
2
分)
(
2
)對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蘇軾認為“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你對《桃花源記》有何看法?請簡要說說。
(
4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6.
(
4
分)要點與評分:解釋準(zhǔn)確,每個
1
分。
(1)
不要說,(更)不必說
(2)
沿,順著
(3)
通“只”,只有
(4)
有的(人)
7
.(
2
分)
D
8
.(
4
分)要點與評分:翻譯準(zhǔn)確,表達通順。每小題
2
分。
(1)
(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2)
又說殺雞作為食物,哪里有仙人殺生的?
9. (1)
(
2
分)要點與評分:用原文回答
2
分,摘抄正確才能得分,有錯別字扣
1
分。
示例:甲文再尋桃源,“不復(fù)得路”。乙文再尋桃源,“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
(2)
(
4
分)要點與評分:明確表達看法
1
分,能結(jié)合甲文或乙文闡述理由
2
分,表達
1
分。
例一:我覺得桃花源是陶淵明心靈的真實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沒有紛爭。雖然看似一個似有似無,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淵明心靈釀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給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們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來指與現(xiàn)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蘇軾的看法相似,世上所傳說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詞的。當(dāng)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變成名利爭奪場了。陶淵明文中漁人太守后再尋桃花源,結(jié)果是不復(fù)得路,后世人遍尋不得,以致無人問津。是因為桃花源只是他心靈和理想的一種寄托,而非現(xiàn)實的存在。
例三:我認為桃花源寄寓了陶淵明對于理想世界的一種美好愿望。這是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也是對現(xiàn)實的棄絕。桃花源中是一個沒有賦稅,人人平等的社會,“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幼皆有所養(yǎng)。這是當(dāng)時知識分子的一個社會理想,雖然不太可能實現(xiàn),但是卻有其積極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392538.html
相關(guān)閱讀:《樵髯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歐陽修《養(yǎng)魚記》《醉翁亭記》比較閱讀答案附翻譯
朱熹《讀書之法》閱讀答案及翻譯
學(xué)好文言文的方法指導(dǎo)
《陶庵夢憶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