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看夕陽》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初中散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看夕陽 ( 19 分) ① 這是發(fā)生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②一天,兩位老人離開旅游團,相攜著到山崖上看夕陽。 夕陽無限好,橘紅的霞光點燃了西天的云絮,猶如一場繽紛而 看夕陽
( 19
分)
① 這是發(fā)生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②一天,兩位老人離開旅游團,相攜著到山崖上看夕陽。夕陽無限好,橘紅的霞光點燃了西天的云絮,猶如一場繽紛而下的太陽雨濺落在山石草木上,跳動著燦爛無比的光芒。

③兩位老人站在崖邊,如醉如癡地欣賞著美景。
④突然,她感到有一個東西往下墜落。
⑤她下意識里伸手一拽,拽住的正是她失足的丈夫。
⑥她拽著他實在有些支撐不住了。她的手麻木了,胳膊又腫又漲,仿佛隨時都會和身子斷裂開了。她知道她瘦弱的胳膊禁不住他太沉的身子。她只能用牙齒死死咬住他的衣領(lǐng),堅持到最后一刻。她期望有人突然出現(xiàn)使他們絕處逢生!
⑦他懸空在山涯上,等于把生命之符釘在鬼門關(guān)上。在這日薄西山的傍晚,有誰還會來到山涯上注意到他們這一幕呢?他說:“放下我吧,親愛的。。。”
⑧她緊緊咬住牙關(guān)無法開口,只能用眼神示意他不要吱聲。
⑨一分鐘過去了。
⑩兩分鐘過去了。
(11
)十分鐘過去了。
(12
)冥冥中,他感到有熱熱粘粘的液體滴落在他的臉上。他敏感地意識到血是從她的嘴巴里流出來的,似乎還帶著一種咸咸的味道。他又一次央求她道:“親愛的,放下我吧!有你這片心意就足夠了,面對死亡我不會埋怨你的。”
(13
)她仍然死死咬住他的衣領(lǐng),無法開口說話。她只能用眼神再次阻止他的掙扎。
(14
)一分鐘過去了。
(15
)兩分鐘過去了。
(16
)他感到有大顆大顆熱熱粘粘的液體,吧嗒吧嗒滴落在他的臉上。他知道她的七竅在出血了。他肝腸寸斷卻又無可奈何。他知道她在用一顆堅毅的心,和死神對峙、對抗、爭奪。他翻然感悟到生命的分量。
(17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旅游團的人們舉著火炬到山涯上救下了他們。
(18
)她在洛杉磯的一家醫(yī)院里住了好長時間。
(19
)那件事發(fā)生后,她的牙齒整個都脫落了,人再沒有站起來過。
(20
)他每天用輪椅推著她,走在街上,去看夕陽。
(21
)他說:“當(dāng)初你干嘛拼命救下我這個老頭子呢?親愛的,你看你的牙齒……。”
(22
)她喃喃道:“親愛的,我知道我當(dāng)時一松口,那么失去的就是一生的幸福……”
(23
)他推著她向夕陽走去。
(24
)人們都看著他倆融在夕陽里成為美麗的一景。
15
.你認為文章的標題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5
分)


16
閱讀文段,你認為在這場生死考驗中,老太太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4
分)


17
、從內(nèi)容理解、表達效果等方面,賞析文章第② 段中的劃線語句。(5
分)


18
、故事的經(jīng)過危險緊張,故事的結(jié)局令人回味。你讀了這個故事后,一定有許多感受和體會。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5
分)


參考答案:
15
、(
5
分)好。
( l

)
理由要點:①好在

看夕陽

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②好在它既指兩位老人在山崖上看夕陽,又暗示人們行到了一幅由兩位老人的恩愛情感構(gòu)成的

人間夕陽圖

,含義豐富而深刻。(每個要點
2
分,共
4
分。只寫出要點②

中的兩個方面亦可得
2
分)
16
、(
4
分)老太太失去了整個牙齒,失去了站起來的權(quán)利,得到了一生的幸福。(失與得各
2
分,共
4
分)
17
、(
5
分)示例:運用比喻,把萬點霞光比作繽紛而下的太陽雨,形象生動。突出了夕陽的色彩美。


燃燒
”“
濺落
”“
跳動

,一組動詞,準確生動,突出了夕陽的動態(tài)美;蜻@句自然環(huán)境描寫對下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自選角度
2
分,分析作用
3
分。分析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18
、(
5
分)示例:①

在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而前,人的冷靜果敢、堅毅的品質(zhì)多么重要。②愛(或愛情)

的力量是巨大的。③

經(jīng)過艱苦努力得來的幸福彌足珍貴,患難與共后積累的真情感人至深。(開放型題,每答一個方面得
2
分,共
4
分。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考慮,但要與文章主題相符,如寫成

旅游必須注意安全

等則不能給分。語言表達
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10300.html

相關(guān)閱讀:從維熙散文閱讀《海中聽!
《澆花 張麗鈞》閱讀答案
《山的呼喚》(瓊瑤)閱讀答案
《母親和書》閱讀答案
宋長寬《鄉(xiāng)村廟會》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