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西歐淪陷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靜坐戰(zhàn)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初期,從1939年9月當?shù)萝娺M攻波蘭時到1940年5月德國真正進攻法國之間,但在西線沒有采取任何軍事行動。德國的老百姓開始把這種戰(zhàn)爭叫做“靜坐戰(zhàn)”,法國陸軍在波蘭淪陷后沒有對德國采取軍事行動,也沒有進行新的特殊部署,而是守在馬其諾防線之后,等待德國軍隊的進攻。

馬其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防線主體有數(shù)百公里,主要部份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位于法國東方所設的防御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于造價昂貴,所以僅防御法德邊境,至于荷蘭則由英法聯(lián)軍作后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fā)電站、醫(y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電車通道。由于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zhàn),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lián)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lián)合荷蘭德軍將聯(lián)軍圍困在敦刻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法國迅速淪陷的實質:
德國發(fā)動二戰(zhàn)后,英法準備不足,沒有對德國采取相應措施,是綏靖政策的延續(xù)。



法國迅速敗亡的原因:
1.德軍采用閃電戰(zhàn),繞過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
2.法國消極防御;
3.法國政府長期推行綏靖政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食其果;
4.意大利趁火打劫;
5.法國國內在德國入侵后沒能組織有效的防御。


二戰(zhàn)入侵法國:


敦刻爾克大撤退始末: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西歐國家。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左翼的A集團軍群,指揮強大的裝甲部隊,在馬其諾防線的北端。這使向比利時進軍迎戰(zhàn)德軍右翼B集團軍群的英法聯(lián)軍大失所料,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聯(lián)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qū)。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lián)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刻爾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成為聯(lián)軍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
當?shù)聡婈爮奈鳌⒛、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進逼,而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這個命令執(zhí)行的結果是,英法聯(lián)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qū)停止進攻,并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lián)軍一線生機。當時的聯(lián)軍在為生存而戰(zhàn)斗,于是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御陣地。雖然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lián)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lián)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并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撤退從5月26日開始進行,至6月4日結束,共歷時9天。此次撤軍共有338,226人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5千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同時動用各種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短短10天時間,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爾克艦隊”把34萬大軍從死亡危機中拯救出來,為盟軍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戰(zhàn)斗力,創(chuàng)造了二戰(zhàn)史上的一個巨大的奇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19346.html

相關閱讀:怎樣學好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