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昭君出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和親:
西漢初年,由于戰(zhàn)爭破壞,經濟亟待復蘇,政權尚未鞏固,無力與匈奴作戰(zhàn)。漢高祖只好采納“和親”的建議,把漢室公主嫁給單于,每年送去大量貢品,與匈奴約為兄弟,以緩和匈奴的侵擾。但是和親政策不能阻擋匈奴貴族的掠奪。

昭君出塞:
隨著匈奴貴族的軍事實力削弱,其統(tǒng)治階級發(fā)生內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兩部。南部呼韓邪單于在漢朝幫助下重新統(tǒng)一匈奴。漢元帝以宮人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結束了百余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此后約半個世紀,在北部邊境出現(xiàn)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

對比漢初“和親”政策與昭君出塞并且得出的啟示:


如何評價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后,結束了匈奴與漢朝的百年對抗,北方邊境出現(xiàn)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而且昭君的子孫后代也為匈奴與漢朝的友好關系作出了極大貢獻;并且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shù)名族的民族融合。

昭君出塞:



另一種對昭君出塞的評價:
從女權角度出發(fā),由于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我國古代的女性地位非常低下,無條件受到男性的支配。在古代,很多女性無法追求真正的婚姻幸福,往往只是男權社會中權力和欲望的犧牲品。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衛(wèi)青、霍去病破匈奴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zhàn):
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戰(zhàn)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wèi)青、將軍李息率兵出云中,沿黃河北岸前進,采取避實擊虛的戰(zhàn)略,迂回到隴西,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進行了包圍,完全收復了河南地區(qū),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獲全勝,并攻到祁連山,再次大破匈奴軍,俘虜3萬多人,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衛(wèi)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軍,深入到漠北作戰(zhàn),這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衛(wèi)青北進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跨越沙漠,同匈奴的左賢王接戰(zhàn),大敗匈奴,凱旋而歸。



漢對匈奴戰(zhàn)爭的意義:
1、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殘殺掠奪,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
2、使北方邊境進一步開發(fā),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漢武帝對匈奴的三次反擊戰(zhàn):














公元前127年匈奴南進,漢派將軍衛(wèi)青擊匈奴漢收復河南地
公元前121年漢派將軍霍去病北擊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匈奴南進,殺掠無度。漢以衛(wèi)青、霍去病出征漢破匈奴大軍,匈奴北遷到漠北


正確認識匈奴和漢朝之間時戰(zhàn)時和的民族關系:
匈奴與漢朝的民族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戰(zhàn)與和。它們之間的戰(zhàn)爭屬于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沒有侵略與被侵略之分。“侵略”一詞只適合于國家和國家間的戰(zhàn)爭。西漢前期匈奴貴族經常南下騷擾西漢北部邊郡,掠奪財產,搶奪殺害漢族人民,因此,西漢對匈奴的戰(zhàn)爭,是正義的戰(zhàn)爭。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冒頓統(tǒng)一蒙古草原

鳴鏑騎射: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的軍令制度。冒頓乃作鳴鏑,鳴為響聲,鏑為箭頭,鳴鏑就是響箭,它射出時箭頭能發(fā)出響聲。鳴鏑所射而不跟隨他射箭的人,都被處死了。冒頓單于用鳴鏑確立了絕對軍事的指揮權,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并且設立了國家機構,成立了奴隸制的軍事政權。



秦漢時期和匈奴的關系:
1、秦朝時,派將軍蒙恬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余里,收復河套地區(qū)。
2、漢高祖劉邦于匈奴交戰(zhàn),被圍于白登山七天七夜,以后漢朝被迫實行“和親政策”。
3、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派衛(wèi)青霍去病三次反擊匈奴,使匈奴軍事實力大大削弱,已經無力南下。
4、漢元帝時,將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此后北部邊境安定半個世紀。
5、東漢時,派竇固竇憲兩次出擊匈奴,匈奴開始西遷,徹底解除了匈奴對中原王朝北部邊界的威脅。

白登之圍:
公元前201年,匈奴進攻晉陽,漢高祖問詢,親率30萬大軍迎戰(zhàn),被匈奴圍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隊完全斷絕聯(lián)系。后來陳平用計,向單于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32123.html

相關閱讀:2019中考歷史復習:歷朝經濟政策促進農業(yè)發(fā)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