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河中石獸》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課內(nèi)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 12分)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 (12分)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19.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一寺臨
河干(



不可得





十余歲(



知其一(

20.
(2分)
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jù)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A、爾輩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C、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A、水不能沖石;B、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顛;D、石必倒擲坎穴中)。
21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2分)
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中的“之”指代什么?假如原文改為“一老河兵聞之,也笑曰”,那么其中的“之”指代的又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請結合選文內(nèi)容,評析講學家和老河兵兩個人物。(2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7
、用“/
”劃出下列句子的語意停頓,只劃一處。(2
分)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8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4
分)
①一寺臨河干





②閱十余歲(


③爾輩不能究物理(



④轉轉不已(


9
、翻譯下列句子(4
分)

二石獸并沉焉。


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10
、
為什么“學者”的結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請根據(jù)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2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7
、(2
分)
一講學家
/
設帳寺中。
8
、
(4
分)①靠近
②經(jīng)歷
③分析
④停止
9
、①(2
分)
兩個石獸一起沉入河底

②(2
分)
這不是木片,怎么會被暴漲的流水帶走呢?
10
、(2
分)
因為學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則根據(jù)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40941.html

相關閱讀:《安塞腰鼓》拓展閱讀《安塞聽鼓聲》
《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比較閱讀及答案
《紫藤蘿瀑布》閱讀及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 課文閱讀復習答案
《陳涉世家》課文分析理解及閱讀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