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恒
①盾,古人稱“干”,與戈同為古代戰(zhàn)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作為一種手持的防護兵器,盾可以掩蔽身體,防衛(wèi)敵人的兵刃矢石的殺傷,通常和刺殺格斗類 兵器,如刀、劍等配合使用。
②傳說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渡胶=(jīng)》中有關(guān)于“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描寫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陶淵明為此寫詩贊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周禮·司兵》寫明周時已有五種盾。士卒用手執(zhí)盾,可以遮擋敵人兵器,尤其弓箭的進攻。春秋戰(zhàn)國時,戰(zhàn)車上專門有人執(zhí)盾,以遮擋矢石。城頭上多設(shè)盾櫓,作為守城護具。
③盾的形狀多種多樣,有長方形、梯形、橢圓形、圓形、燕尾形及不規(guī)則形,背后都裝有握持的把手。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條、金 屬等。盾牌則分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銅牌、鐵牌等。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狀多呈長方形或上窄下寬的梯形,長度一般不超過50cm。商周時期,盾多用于車戰(zhàn)和步戰(zhàn),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條編制的盾是軍隊中的重要防衛(wèi)武器。這時的盾,形狀近似長方形,前面鑲嵌青銅盾飾,有虎頭、獅面等,個個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嚇敵人,增強盾牌的防護效能。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為材料制作,但其形狀卻有較大的變化,其上部大多
做成對稱的雙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繪有精美的花紋,盾高一般
有60多厘米,寬約
45厘米。
④我國明代時期曾經(jīng)發(fā)明過能與火器并用的多種盾牌。這種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擊,且威力很大,可以說是古代的“坦克”。這類新式武器,有許多響亮的稱呼:神行破敵猛火刀牌、虎頭火牌、虎頭木牌、無敵神牌等。這種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內(nèi)藏火器。戰(zhàn)斗時,牌手持牌掩護士兵前進,先向敵人噴火,火 焰噴射約6m~10m遠,足可抵擋強敵十余人。“虎頭牌”內(nèi)藏猛箭20余枚,臨敵時,突然發(fā)射,以殺傷敵兵。明代最大的一個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戰(zhàn)時,可施放火焰,阻止敵騎兵的沖擊,又能掩護士兵免受箭槍射殺,還能數(shù)面無敵神牌相連,迅速布成城墻,阻擋敵兵進攻。這些與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軍隊中常用的一種盾牌。這種藤牌,編制簡單,使用輕便,質(zhì)堅而富有伸縮性,圓滑堅韌,兵器不易砍破射入。清軍入關(guān)時已有藤牌軍,士兵用其抵御刀劍槍斧及矢鏃彈丸,
頗有效,多為沖鋒陷陣之步兵用。
⑥今天這古老的防御武器,卻成了我們武術(shù)鍛煉中的器具。用盾牌進行的對練項目,如盾牌刀對單刀、盾牌刀對樸刀等,不僅在國內(nèi)表演時受到大眾的歡迎,而且在國外表演也頗受好評。此外,盾牌還是當(dāng)今各國防暴警察的必備裝備。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久遠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選自2009《科學(xué)之友》第3期)
1
.
我國
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盾與明代的盾,在功能上各有什么特點?(2分)
2
.
第②段引用神話傳說和詩歌,有什么作用?(3分)
3
.
第③段加點詞“大多”“一般”“約”能否刪去?為什么?(3分)
4
.
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說明順序。(3分)
答案:
1
.
(2分)
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盾,其功能是防御(守),明代的盾,
既能防御又能攻擊,且威力很大。
2
.
(3分)
說明盾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黃帝時代就有了,
增添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每個要點1分)
3
.
(3分)
“大多”表示數(shù)量很多,但不是全部;“一般”表示通常情況,而不包括特殊情況;“約”表示大約數(shù)而非確定的數(shù)字。用上加點詞符合具體事實,能體現(xiàn)說明語言的準(zhǔn)確性。
4
.
(3分)時間順序(1分)。先引用《山海經(jīng)》等作品說明黃帝時代就有了這種防護兵器,再介紹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盾的材質(zhì)和用途,接著介紹明清時期盾的功能,最后介紹盾在今天作為訓(xùn)練、表演的用具仍在使用的情況。(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48432.html
相關(guān)閱讀:《淘米水的妙用》閱讀答案
《微波武器 馮永平》閱讀答案
《“不假思索”的肌肉記憶》閱讀答案(河南省中考)
古建筑中的石獅 閱讀答案
(2015?韶關(guān)中考)《超越時空的量子通信》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