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和《何為大丈夫》比較閱讀答案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初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和《何為大丈夫》,完成 1 ~ 5 題。(共 14 分) 【甲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閱讀《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和《何為大丈夫》,完成
1

5
題。(共
14
分)
【甲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
得我歟?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文】
景春曰: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

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

是焉得為

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與民由

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11
),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
滕文公下》)
注釋:

豈不誠:難道不是

熄:戰(zhàn)火熄滅,指太平無事

焉得為:哪能算

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

廣居:寬大的房子,這里指




正位:正確的位置,這里指




大道:大路,比喻




得志:能實現(xiàn)理想

由:遵循大道走

淫:迷亂(
11
)移:改變操守。
1
.解釋下列詞語。(
2
分)

1
)行道之人:



2
)何加焉:



3
)得我:



4
)無違夫子:



5
)不能屈:


2
.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兩個劃線句子的意思。(
5
分)

1
)是亦不可以已乎?(
2
分)


2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
3
分)

3
.選出對兩文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
2
分)


A
.甲文中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中的



與乙文中

往送之門





都用作代詞,指代前文內(nèi)容。
B
.甲文用正反對比手法闡述了失掉



的過程及原因。
C
.甲文前兩句講述的事實及道理可以用

廉者不食嗟來之食

概括其內(nèi)涵。
D
.乙文中景春和孟子對

什么是大丈夫

的認識具有明顯區(qū)別,景春認為能威震諸侯,安坐家中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為大丈夫,而孟子則認為能

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4
.從乙文摘錄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表達相似道理的句子。(
2
分)

5.
兩文中孟子所表達的觀點有何異同?(
3
分)


【附答案】
1.
過路的人(饑民);有什么好處;感激我;不違背丈夫;不能(使)屈服。寫對
2
個得
1
分。
2.

1
)這難道也是不可以停止的嗎?(
2
)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xué)過禮嗎?意思對即可,有輕微錯誤可不扣分。
3.A
,用法不同,甲文中前一個用作助詞



,后一個個用作代詞,帶

前面的行為

;乙文中用作動詞



的意思。
4.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5.
相同點:兩文都闡述了為人處事應(yīng)該追求



;不同點:乙文除了講



外還要講







。答出相同點給
2
分。
附乙文參考翻譯
景春說:

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

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xué)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xùn)導(dǎo)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xùn)導(dǎo)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

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



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



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



上;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才叫做大丈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51502.html

相關(guān)閱讀:《好問則裕,自用則小》閱讀答案(附翻譯)
《不禽不獸(16分)》閱讀答案
《辛毗引裾》閱讀答案
《王恭從會稽還》閱讀答案
《姜太公遇文王》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