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主要的內容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初中歷史課程應該講什么內容?以什么線索來統領內容?這是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過去的初中歷史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與高等院校歷史學科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體例相差無幾,歷史學科的知識體系較為完整,教學內容頭緒多,內容雜,知識點密度大、概念多、難度高。

  此次課程改革,首先明確了歷史課程的性質,初中歷史課程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專門的史學人才,歷史課程應體現“義務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fā)展性,避免課程的專業(yè)化、成人化傾向”,以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的專業(yè)性、從根本上改變現有課程的“繁、難、深、舊”現象、降低現有課程的學習難度為設計目標。

  新課程標準打破了以往歷史教材以年代為順序、以朝代為基準的陳舊模式,構建了主題式的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把初中歷史課程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大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又分為若干主題。

  學習主題的確定,使初中歷史課程體系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不同。學習主題遵循了以下三個原則:第一,充分考慮到基礎學科的特點,強調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和發(fā)展性,改變原有課程中“繁、難、多、舊”的現象和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貫徹少而精和探究式學習的原則;第二,學習主題的確定既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歷史發(fā)展的時序和學習內容內在的聯系,同時又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第三,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識程度和接受能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在新的初中歷史課程體系下,課程內容大幅度削減,難度要求大大降低,減少了抽象的歷史理論、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將科技、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融合于歷史過程之中,避免了課程內容類型的單一化。

  關注人文與時代

  課程標準打破了中學歷史課長期沿用的通史體例,改變了過去歷史課程偏重于政治史、戰(zhàn)爭史的傾向,大力提倡人文主義精神、科學態(tài)度、民主與法制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點等。課程面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內容較之以往更加豐富,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以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比如,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內容共分為九大學習主題,它們分別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每個主題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史上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歷史特征,又表現了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若干側面,展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和特點。

  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人文主義精神、科學態(tài)度、民主與法治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點等等,都體現了時代精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積極體驗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fā)展帶來的巨大物質進步,崇尚科學精神,逐步樹立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初中英語;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民主與法治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強化民主與法治意識;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開放意識;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加強環(huán)境意識,認識和平與發(fā)展這一時代主題。

  知識、能力與情感

  歷史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需要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因此,在歷史教育中,學生的態(tài)度、愿望、激情與學習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課程標準力求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在使學生獲得基本歷史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充分注意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加強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課程標準在能力目標上,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識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歷史知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為了讓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形成唯物史觀,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方法,既善于選擇需要認識的事物和現象,并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通過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加工,最終得出自己的新見解。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觀點和看法,聽取他人的不同觀點,以補充自己的論據和拓展觀察視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實與客觀。同時,也要積極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敏銳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為了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課程標準對內容標準做出明確規(guī)定,比如,中國近代史內容標準中,屬于識記層次要求的內容大約占內容總量的70%左右。屬于理解層次要求的內容大約占內容總量的20%左右。屬于運用層次要求的內容控制在內容總量的10%以內。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理解層次并非是要學生死記硬背歷史內容和知識,而是讓學生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以此來理解和體會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富強而苦苦探索的艱難歷程,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運用層次,不僅僅是以往我們所說的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原理、方法等完成作業(yè)而已,它強調的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是學生獲得能力發(fā)展與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三者合一的學習目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45988.html

相關閱讀:先秦思想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