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文科綜合非選擇題要注意審題構思環(huán)節(jié)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常見學生答卷中語言模糊,思路混亂,答非所問,追問其答題時為什么會如此,多數(shù)學生都說既讀了材料也看了問題,看完問題后就按著問題的意思下筆答題。為什么答題總是出錯誤?筆者抽查了近年高考文科綜合試卷,從試卷答題中分析可知,問題癥結在于學生審題、構思環(huán)節(jié)不到位。怎樣審題,尋找問題中的關鍵詞語、限制說明短句的相關文章很多,本文不予展開討論。本文試圖以當年得分率較好的2002年全國高考文綜卷37題為例,從學生在各考查能力層次方面的得失情況,從學生容易失分的問題環(huán)節(jié)及原因予以分析,說明審題過程中構思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

2002年全國高考文綜卷第37題共有四個小問題,學生甲在前三問中,第一問16分得15分,第二問6分得滿分,第三問8分得7分,但在第四問中10分只得了3分。學生乙第一問16分得7分,第二問6分得4分,第三問8分得6分,第四10分得4分。相比較而言是第一問和第四問得分偏低。學生丙第一問16分得15分,第二問6分得4分,第三問8 分得2分,第四問10分得2分。該生失分主要在第三問和第四問。

第四問:“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說明各大國在中國領土主權問題上持何態(tài)度?實際上采取了什么做法?”學生甲答案是:“①英蘇美似乎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穩(wěn)定世界局勢。②材料二實際上是大國的綏靖下策并且相互勾結,相互斗爭。③材料三則是大國的強權政治與霸權主義,是大國對世界勢力范圍的重新瓜分。”其答案明顯忽略了問題的關鍵語——“各大國在中國領土主權問題上”所持態(tài)度及采取的措施,答案重心偏向了空泛地議論大國間妥協(xié)、爭霸關系,前三問都能緊扣題意得分,最后一問顯然是審題不到位,構思混亂,結果因離題而失分。學生乙第四問答案是:“材料二,俄國占旅順、大連表明侵華計劃要實施把住要塞,吞并中國,不承認中國有主權。材料三各國共同支配中國,使各國分享戰(zhàn)利品,承認中國主權,但中國主權名存實亡。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來進行經(jīng)濟貿易,都為本國利益著想,吞并中國使中國成為大國的殖民地,為各國野心家稱霸全國的實力大增。”其答案能夠圍繞俄國及各大國在旅順大連問題上的具體做法和態(tài)度進行分析,但材料三中并沒有承認中國主權內容,屬無中生有,從材料到問題與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無關,是畫蛇添足,結果卻轉移了自己的答題重心,遠離題目中對“態(tài)度”與“做法”的深入分析,答案不可能把各大國的共同態(tài)度和做法表述出來。學生丙第四問答案是:“各國對中國領土大量瓜分和占領,強迫中國各項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建立大使館,開通通商口岸,大量開鑿自然資源,化(劃)分租地,俄國在中國領土修建鐵路,以便輸出資本。”這一答案與材料二和材料三內容相去甚遠,更與題目中心要求“對中國領土主權”的“態(tài)度”和“實際做法”不沾邊,顯然學生丙在寫此答案時就沒有審明題意,沒有仔細閱讀材料內容,沒有經(jīng)過審題構思,失分是必然的。從上述三份學生答案得分看,第四問都相對較低,從上述答案內容分析,都沒能對問題進行全面綜合思考,不是抓不住問題中心,就是離題,答非所問。

2002年高考文綜37題所設四個小問題的考查難度層次中,第一問“結合相關歷史背景,簡述旅順、大連的主權受到損害和得到恢復的基本過程。”因其考查的能力要求是敘述事件過程,事件發(fā)展過程的內容又能在材料字面找到,所以答起來相對較容易。學生乙之所以失分較多,請看其答案:“旅順、大連伯為經(jīng)濟交往和要塞之地,成為日俄先占之地,開始俄先占,后來日本占領,把俄在中國部分主權搶中手里,旅順大屠殺使國人倍受污蔑,開放的港口和碼頭也被破壞。直至新中國成立收回主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59919.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