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龍華中學
鄧擁軍整理
一、《詠雪》中“
寒雪”“
內(nèi)集”“
欣然”“
大笑”
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
設(shè)題意圖是讓學生抓住課文的關(guān)鍵詞語,熟悉課文內(nèi)容,體會謝家聚會時的氣氛。
這些詞語營造出溫馨、愉快且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氣氛。
二、《陳太丘與友期》中“
君”“
尊君”“
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元方“
入門不顧”
是否失禮?
說說你的看法。
設(shè)題意圖是讓學生了解古代漢語稱謂的用法,進而探討古人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禮儀問題。
第一問是常識性的,有這類常識,讀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錯人稱。“
君”
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
您”
。“
尊君”“
的用法見課文注釋。
第二問是探究性的,學生可以發(fā)表不同見解。
三、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
俄
而雪驟,公欣然
曰
2.
撒鹽空中差可擬
3.
未若
柳絮因風起
4.
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
5.
與人期
行,相委
而去
設(shè)題目的是積累詞語。
1.“
俄”
,又常與“
而”“
頃”
諸字連用,皆片刻義。“
欣然”
,高興地。然,語助,無義;或作“……
的樣子”
。
2.“
擬”
,比、比擬。這是古義。唐以后才有準備、打算義,如“
比擬
好心來送喜”(
唐代民歌)
,“
也擬
泛輕舟”(
宋李清照詞《武陵春》)
。
3.“
未若”
,比不上。
4.“
乃”
,這里是“
才”
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較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切忌多講,碰上一種說一種最好。
5.“
期”
,約會、約定。“
委”
,舍棄。
四、用“
撒鹽空中”
和“
柳絮因風起”
來比擬“
大雪紛紛”
,你認為哪個更好?
為什么?
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設(shè)題目的是誘發(fā)學生評價詩句的興趣,評價質(zhì)量的好壞是次要的,有爭論更好。教師可以參考“
問題研究”
第1
點的說法作解釋,但無須作定論。
最后一問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能自創(chuàng)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這首詩為例,讓學生說說詩中對飛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春
雪
韓愈
新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五、古代神話中說月亮上有桂樹等,下面這則小故事就是由這個說法引出的。讀后評價一下徐孺子的觀點。
徐孺子
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世說新語·言語》)
設(shè)題的目的是通過拓展閱讀,進一步了解《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古代兒童故事,欣賞他們的智慧和機智。
從古至今,月亮都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徐孺子九歲時,天真無邪,冰雪聰明。他不能忍受大人關(guān)于砍伐月中桂樹的議論,可能認為這樣會破壞月亮的自然之美。他從“人眼中有瞳子”的事實中受到啟發(fā),認為月中若無桂樹,必定也會像“瞎了眼”一般,不再明亮了。他用兒童的思維和眼光看月中桂樹的當有當無,機敏有趣。古人討論月中桂樹的詩詞很多,如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對月》詩:“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白居易的《東城桂》詩:“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辛棄疾的《太常引》詞:“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這些詩詞可以作為教學參考,讓學生了解一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66967.html
相關(guān)閱讀:《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課后練習答案
中學散文閱讀指導
《在山的那邊》課后練習答案
把握人物形象四法
胡適《我的母親》課后習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