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新課程教法探究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一、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范式引領。范式引領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歷史內容進行講解,以此作為范例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地理解學科知識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這些原理和學習方法的“遷移”實現(xiàn)活學活用。

  例如,《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做到“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如,“評價漢武帝”“評價唐太宗”“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過”。

  教學時,教師可以漢武帝為范例,將漢武帝參與的重要活動分為政治、思想、經(jīng)濟、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以事實為依據(jù)對漢武帝進行評價;也可以將漢武帝的重要活動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分別予以評述。還可以將漢武帝的重要活動按照所起作用的積極與消極性分別評說。學生掌握了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就能夠對歷史上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評價,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目的。

  2、激發(fā)學習興趣。歷史課程中有許多豐富的、精彩的片斷和內容。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片斷和內容,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形式,如,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媒體情境、表演情境和對話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在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開闊歷史視野,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不斷鼓勵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使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3、鼓勵并指導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篩選文獻資料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因是初中學生,教師不必對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和篇幅作過多要求。在論文的選題和立意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同時,教師要注意教導學生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rdquo 初中生物;,杜絕不合邏輯推理的“標新立異”。教師要有意識地教導學生,所謂創(chuàng)新,只能是科學的創(chuàng)新,而不是缺乏充分事實基礎和理論根據(jù)的所謂“標新立異”。學生完成小論文后,教師應及時、認真地閱讀和講評,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揚,對于小論文中的不足與缺陷,教師應單獨予以輔導,幫助學生糾正。

  二、提供歷史與現(xiàn)實對話的平臺

  目前,學生不重視歷史、不喜歡上歷史課的現(xiàn)象在許多地區(qū)普遍存生。歷史課程和教學與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嚴重脫節(ji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怎樣才能改變這一狀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這就要求歷史教學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提供歷史與現(xiàn)實對話的平臺。

  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其實質就是在現(xiàn)實社會這一獨特的“情景”氛圍下,基于已有的社會認知,通過人和人的思想碰撞,理想與現(xiàn)實的交流,歷史與現(xiàn)實的貫通,實現(xiàn)社會個體對歷史內容進行現(xiàn)代“意義”的自我建構。

  司馬遷寫作《史記》,其原則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其目的為“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更是明確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可見,歷史與現(xiàn)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學習歷史就應該從現(xiàn)實生活開始,而不是割裂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為歷史而講述歷史,對于這一點,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在現(xiàn)實這一大的社會“情景”下解讀歷史,我們會獲得更為廣闊的理解歷史的視角。

  進行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在現(xiàn)實的背景下解讀歷史,不僅鍛煉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其切身體會到了“以史為鑒”的真正含義,還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借助現(xiàn)實解讀歷史,借助歷史提示現(xiàn)實,其實質就是一個對歷史再學習和再認識的過程。

  三、了解歷史學術動態(tài),更新知識結構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滲透了許多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具有科學性。但《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作為教學標準又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由于歷史研究處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這就使得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滯后性。怎樣才能克服課程標準和教學的這種局限?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一方面要用心體會課程標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要積極關注歷史學界的研究動態(tài),更新知識結構,適當?shù)匕咽穼W研究的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彌補課程標準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滯后。

  如,我們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農民起義的內容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刪減,而建議歷史教學“以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這種變化是《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吸收歷史研究新成果的表現(xiàn)。傳統(tǒng)史觀認為,階級斗爭是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主要體現(xiàn)。而新的史學觀認為,農民起義并不是顯示人民力量的唯一形式,人民群眾是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還表現(xiàn)在其他許多方面,其中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重大工程的建筑,除了設計者與主持者的功績之外,更凝聚了成千上萬勞動人民的汗水,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6981.html

相關閱讀:美國歷史中的婦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