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墨水的上游 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記敘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藍墨水的上游



陳啟文



汨羅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內最大的一條支流。她有兩個源頭,一個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個源自湖南平江,這兩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從東南向西北流到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離湖口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水潭

——
河泊潭。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屈原在這里寫完《離騷》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蓱z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他順著河流漂了一陣,又被水浪推回了岸邊。他在這里嚎啕了一陣,仿佛突然清醒過來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這次,他在衣褲里填滿了泥沙,他和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他給這里創(chuàng)造了一個地名

——
沉沙港。



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我記得這里有一個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邊的屈子祠,一個人站在對岸看著這條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種神圣的哀傷。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個詩人,而是一個好人,一個實誠人。越是好人特少的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還有杜甫。杜甫也是一個好人,一個實誠人。他坐著一條船,從湘江到汨羅江,然后他好像是在這里迷路了。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還是死了,他是餓死的。杜甫墓,就在汨羅江上游的平江境內。這兩個詩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條支流,變成了一個偉大民族詩歌的上游,

——
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第一次讀到余光中這句詩,我正在這條河邊求學。我們那個學院,正處在平江青沖到汨羅古鎮(zhèn)長樂之間,同我故鄉(xiāng)的那條大河相比,那時的汨羅江,碧清碧清的,感覺比空氣更清澈,更透明。她給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記憶。在恍惚如夢的追憶之中,每天黃昏我都要去那條河里游泳。那里的河灘,平緩,遼闊,河水在河中靜靜流淌,河床的顏色極為鮮艷,那里有各種植物,有各種動物,它們大都是水陸兩棲的,屬于生命中最曖昧的種群。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種匍匐生長的野菜,一種牲口最愛吃的野菜。埋頭吃草的水牛,有鮮綠的草汁從它們的嘴邊流出來。那時這里有很多的樹和鳥,鳥落到了枝頭,枝頭上便有了歌唱。聽見鳥唱,但看不見烏。鳥躲在綠蔭里。它旁邊可能還有一只。我聽見另一只鳥,在唱。每天黃昏,當我們赤膊走向河流時,一行行碧樹,全都默不作聲地披著霞光,每一片葉子輪廓分明。一泓清泉,就被這樣一大片碧綠的樹掩映著,水中投下斜長的樹影,水于是透明,碧綠。而河流總是愈明凈,愈深邃。干凈的河水里,晃動著我們輕的身影,晚霞透過繁茂的枝葉照在我們身上,那時我們的身影也是干凈的。是的,我曾潛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陽光照進來,照亮了水底下的動物和植物,一條條魚閃亮的鱗片,在最深的地方閃爍出來。還有風,神奇的風,仿佛從另一個世界刮過。我之所以對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為我是人,我誤入了一個不屬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從水底下冒了出來,而我純粹因為好奇的短暫進入,已給那個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場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變得渾濁了,很多的魚驚恐萬狀地跳起來,它們可能被我攪渾的水嗆著了,想換口新鮮空氣。但它們活潑跳躍的樣子卻是人類很欣賞的,甚至覺得是很詩意的。




那些我寫了很多詩。



但現(xiàn)在,這條河流已經(jīng)毫無詩意和靈氣了。河里漂滿了船,但不是為屈子招魂的龍舟,也不是杜甫坐過的那一葉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金子是好東西,現(xiàn)在,沙子也變成了好東西。我一路上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連綿的沙堆,傾倒在河谷里的垃圾。更有大量的礦砂、尾堆,把這條河流擠得越來越逼仄,汨羅江只剩下了半邊水,半條命了。這條昔日的黃金水路,現(xiàn)在幾乎看不到一條渡船,船已經(jīng)很難走通了,連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那如水的溫柔,被日復一日地逼得嚴厲起來,河岸被她日夜沖刷得支離,破碎,江畔的農(nóng)舍,田地,正在裂開了一道道縫,河邊的土路,狹窄而傾斜,也是到處布滿了裂縫。這條路,正在被人類走成一條真正的絕路,你感到它隨時都會斷裂,塌陷,隨時都會跌入更深的瘋狂。



不僅是汨羅江。我已經(jīng)穿越了無數(shù)的河流,都已經(jīng)很難覓見一泓清泉了。流失的不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

——
渴。渴得最厲害時,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實是血的味道。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覺到。



1
、文章第




這條路,正在被人類走成一條真正的絕路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


真正的絕路


的含義。

(2


)

2
、文章第

段說,


那些我寫了很多詩


,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寫了很多詩的原因。

(4


)

3
、文章最后一段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
段中寫了





的一種感受,請結合全文內容說說這種感受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

(4


)

4
、作者在第

段對自己讀書時的淚羅江景色作了詳細的描寫,請從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特點的角度對劃線處進行簡要賞析。

(5


)

5
、作者第

段中說:


這兩個詩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條支流變成了一個偉大民族詩歌的上游。


請結合我國古典詩歌的相關知識,聯(lián)系文章的主旨對這句話的含意作深層次的探究。

(5


)





參考答案:


1


(2


)
為了私利不惜破壞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1


)
不顧惜傳統(tǒng)文化,

(1


)
這是一條破壞家園破壞文化之根的絕路。


2


(4


)

汨羅江因兩位詩人而與民族詩歌聯(lián)系在一起,作者在此求學,接受了這種人文精神的熏陶,被激起了創(chuàng)作激情。

(2


)

淚羅江畔風光秀美,景物充滿生機和詩意,啟發(fā)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

(2


)
3
、

(4


).

在行文結構上有畫龍點晴、深化主題的作用。

(2


)

表達了





對自然景觀、美麗家園及人文景觀、傳統(tǒng)文化遭到破壞的痛惜之情,對自然資源和人文之根干涸的焦急和憂慮,意在提醒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麻木了自身的靈魂。

(2


)
4
、

(5


)

繪聲繪色。運用視覺、聽覺感受,先寫淚羅江周圍的碧樹鳥鳴,再寫汨羅江水的清澈透明,給人一種由遠及近的層次感、立體感。

(2


)

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汨羅江的環(huán)境有了靈動的特點,給人以鮮活的動態(tài)感。

(2


)

語言優(yōu)美靈動,簡潔明快,聯(lián)想豐富,如





、


碧樹





霞光


、


清泉


等許多意象都充滿了詩意。

(1


)
5
、

(5


).

屈原理想破滅主動求死,杜甫屢屢遭罪饑寒交迫而死,一個是浪漫主義,一個是現(xiàn)實主義。

(2


)



上游


既可以指二者有著為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創(chuàng)作動力與典范的能力,也可以指他們藝術成就上的高度。

(1


)

我們應當繼承與發(fā)揚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而不應該急功近利、只停留在無休止的物質追求的泥淖中,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應當成為我們后人生存與發(fā)展的動力之源。

(2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71824.html

相關閱讀:千金一諾 閱讀答案
《一支慟哭的金色鋼筆》閱讀答案
《在冬夜里歌唱的魚》閱讀答案
《“背摔臺”上的媽媽(14分)》閱讀答案
父親的游戲 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