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靖難之役:
1398年,明太祖死,長孫朱允?繼位,即建文帝、時諸王勢焰,建文帝實行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援引《皇明祖訓》,以《清君側》為名,誓師北平,取名“靖難軍”,奪取了河北大部。雙方的軍隊相互征伐長達4年之久,史稱“靖難之役”。通過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取了帝位,是為明成祖。

內閣:
官署名。明初為加強中央統(tǒng)治,廢除丞相,依宋制設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仁宗之后,內閣的權位大大提高,入閣者多為尚書、侍郎,但實際掌握宰相權力。

東廠、西廠:

東廠和西廠是明朝的特務機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為了清除建文帝余黨,設立了東廠,由親信太監(jiān)掌管,專門“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東廠只對皇帝負責。西廠設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是皇帝的私人偵緝機構,設立之初由太監(jiān)汪直提督廠事。明中葉后西廠與錦衣衛(wèi)并列,成為廠衛(wèi)并稱的特務組織。



靖難之役的背景,經(jīng)過和結果:
明太祖為了明朝的基業(yè),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后,孫子建文帝繼位,開始采取一系列的削藩政策,嚴重的威脅藩王的利益,坐鎮(zhèn)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明成祖加強中央集權措施:
1.設置內閣,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2.設置特務機構東廠。
3.為了加強對北方的統(tǒng)治,改北平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體工程建成,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

靖難之役示意圖:



北、南兩京制度:
朱棣遷都北京后,他將全國地區(qū)的富民大批遷徙到北京附近,以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由開通漕運,保證南方糧食供給。南京城由朱元璋在接受朱升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后,下令擴建。城高水深,城墻堅固,易守難攻,城內糧食富足。在朱棣進攻南京城時,他就吃到了苦頭。要不是建文帝內部不和,他甚至認為不可能攻下南京。后來在對待南京的問題上,他考慮未來子孫如果江山不穩(wěn),就算北京失守,依靠南京以制半壁江山,也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所以他把中央機構遷至北京后,在南京也設置同樣的一套中央機構。形成了北、南兩京的制度。
可惜后來明末崇禎皇帝沒有明白他祖上的苦心,多次不珍惜遷都南京的機會,最終自縊于煤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73860.html

相關閱讀:2016年八年級下冊歷史同步練習:第3課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