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
散文,在英語里叫Prose
,有平鋪直敘之意,可作無聊乏味之解。隨筆,在英語里叫Essay
,也有譯作漫筆,漫話,或小品文,或雜文的。英語里的這個詞,使人馬上聯(lián)想到讀音比較接近的Easy
、Ease
這兩個英語詞匯。前者作容易的、舒服的、安樂的和大方的解釋,后者作快活、安心、悠閑、自在解釋。這兩個詞匯所界定的范圍,所謂安閑、怡樂、平易、沖淡者,恐怕也是寫作隨筆、散文的一種適宜心態(tài)。
太強
烈,太沉重,太嚴(yán)肅,太緊張,散文的“
散”
的韻味,隨筆的“
隨”
的特性,也就失去了。金剛怒目,劍拔弩張,怒發(fā)沖冠,磨拳擦掌,適宜寫檄文。但戰(zhàn)斗檄文,談何容易,那是很不好寫的一種題材,第一要有氣勢,第二要有文才,第三要有正義感,第四要言之成理,缺一樣都不行。所以,檄文能寫出陳琳起草的《討曹操檄》,或駱賓王《討武?檄》水平者,絕少。因此,時下一些隨筆仍能嗅出大字報不潔氣味的緣故,道理就在這里了。同樣,空洞乏物,無病呻吟,搔首弄姿,自作多情,也就稱不上是真正意義的“
散文”
了。“
散”
是一種神態(tài),筆下出來的卻是沖淡,飄灑,不羈,雋永的文字,和松松垮垮,不著邊際,自我賣弄,制造泡沫的筆墨,不是一回事。
從字面的意思來理解,散文,似是散淡任意的文字;隨筆,似是隨手拈來的筆墨。其實不然,散文,是不能散亂;隨筆,是不可隨便的?雌饋,做出散碎輕松,不加經(jīng)營的樣子,或者,做出隨意自如,漫不經(jīng)心似的神態(tài),實際上卻是要認(rèn)真對付的一種文學(xué)樣式?雌饋砥淮,著墨不多,但要涉筆成趣,意境深邃,卻是很難的。在有限的篇幅里,白云蒼狗,鏡花水月,山南海北,大千世界,寫出一番無垠的天地,則更是不容易了。
散文似茶,隨筆如酒,是有它不多,無它卻少的必需品。閱讀好的散文,如在虎跑泉喝龍井,看斜雨輕灑綠竹,聽清泉伴著松濤,能得天然韻味。反之,好比把茶葉悶放在衣箱里,串了樟腦味,沏出茶來,喝起來絕不是一種享受。品味好的隨筆,如在鑒湖飲加飯酒,原汁原味,越喝越香,耐琢磨,堪把玩;腥魧ψZ,讀文如讀人,到聲氣相通處,恨不浮一大白而后快。若是那些自戀文字,狗屁文章,雜之以訟棍筆墨,存無端咬人之心,有謀財害命之嫌,連燒菜的黃酒都不配,只剩下酸渾澀臭,只好往陰溝里傾倒了。
法國古典作家蒙田是終其一生寫隨筆和散文的大家。他的文風(fēng)曾經(jīng)影響了一代或數(shù)代歐洲文學(xué)。他有句名言:“
我本人就是這部書的材料!”
另一
個法國作家布封也說過:“
風(fēng)格如人。”
哪怕隨筆寫的是芥豆之微的小事,散文寫的是片刻感觸,霎那
情緒,總得如蒙田所說的那樣,是一種真我的文字體現(xiàn)。只有真我,才有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而真的東西,天然自成,無法裝假,而假的東西,不管怎么偽飾,也有矯揉造作的痕跡。
(選自《李國文千字文》,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8
月版,有改動)
13
.
閱讀全文,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是
▲
。(2
分)
14
.
品讀相關(guān)段落,回答問題。(4
分)
(1
)請寫出第2
節(jié)“這里”指代的內(nèi)容。(2
分)
▲
(2
)第4
節(jié)中以茶喻散文,以酒喻隨筆,分別表現(xiàn)出兩者怎樣的特點?(2
分)
▲
15
.
下列對文章理解
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2
分)
A
.開頭從散文、隨筆的英譯說起,看似天馬行空,實則緊扣主題,趣味盎然。
B
.散文并不散亂,隨筆也不隨便,都是寫作時需要認(rèn)真對待的文學(xué)樣式。
C
.“風(fēng)格如人”,布封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作文要有個性,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D
.文章從寫作心態(tài)到文體特點,再到整體風(fēng)格,作者精心構(gòu)思,渾然天成。
16
.
作者說,散文“是一種真我的文字體現(xiàn)”。請仿照示例,從學(xué)過的散文中再選一篇,對這一觀點進行闡釋。(3
分)
示例:讀《背影》,讀出一個感傷的“我”。車站送別,父親邁著蹣跚的步伐堅持要去為“我”買橘子,這個時候“我”看見了父親那艱難的背影,所以“我”感傷。“我”的真情,使文章極富感染力。
▲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3.
(2
分)散文、隨筆的創(chuàng)作要求其真。(每個要點1
分)
14.
(4
分)(1
)
(2
分)
隨筆寫得失去了“
隨”
的特性,寫得
太強烈,太沉重,太嚴(yán)肅,太緊張。(或者寫得金剛怒目,劍拔弩張,怒發(fā)沖冠,磨拳擦掌)
(2
)(2
分)散文特點:得天然韻味。隨筆特點:耐琢磨。
(每點1
分)
15.
(2
分)C
16.
(3
分)示例:讀《老王》,讀出一個“愧怍”的我。在老王病入膏肓的情形下,“我”都未曾前去探望
,直至“十多天”后,遇及他同院的老李才得知老王已病逝,所以“我”愧怍。“我”的反思,使文章具有了溫度。(觀點1
分,分析2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81430.html
相關(guān)閱讀:《愛自己是一種責(zé)任》閱讀答案
《珍視人生的“老窖泥”》閱讀答案
《酸話 王學(xué)泰》閱讀答案
閱讀議論文《輸不丟人,怕才丟人》附答案
《我們需要承受》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