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減灶
后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
“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兵法:百里而趣利
②
者蹶
③
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
“
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
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
。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
“
暮見火舉而俱發(fā)
”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fā),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
“
遂成豎子之名!
”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注釋】
①
孫臏: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兩位孫子,都是杰出的軍事家。孫武:春秋齊國人,也稱孫武子。著《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孫臏:戰(zhàn)國齊人,孫武的后代,著《孫臏兵法》,后失傳,
1974
發(fā)現(xiàn)。
②
趣利:去爭利。趣,通
“
趨
”
,趨向。
③
蹶:挫敗,使
……
受挫折。
【譯文】
十三后,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將龐涓聽到消息,離開韓國趕回魏,但齊軍已經(jīng)越過齊境而西進(jìn)。孫子對田忌說:
“
他們?nèi)龝x的軍隊素來?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于作戰(zhàn)的人只能因勢利導(dǎo)。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yīng)使齊軍進(jìn)入魏國境內(nèi)后先設(shè)十萬個灶,過一天設(shè)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shè)三萬個灶。
”
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
“
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nèi)三天,士兵已經(jīng)逃跑了一大半。
”
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yīng)當(dāng)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于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
“
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
。然后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
“
天黑見到點(diǎn)著的火就一起放箭
”
。龐涓果然于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鉆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fā),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臨死說:
“
總算叫這小子成功了!
”
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yáng)天下,世人皆傳習(xí)他的兵法。
【閱讀訓(xùn)練】
1.
解釋加點(diǎn)詞的意義。
(
1
)去韓而歸
(
2
)素悍勇而輕齊
(
3
)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
4
)孫子度其行
(
5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
(
6
)遂成豎子之名
2.
與
“
士卒亡者過半矣
”
的語法現(xiàn)象不同的一項是(
)
A.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B.
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C.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D.
遍國中無與立談?wù)摺?br /> 3.
與
“
期曰
”
的
“
期
”
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期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
B.
期頤之
C.
與人期而不至,不信也
D.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
4.
靠著孫臏的計謀魏軍大敗,孫臏的依據(jù)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
5.
如果你來參戰(zhàn),怎樣才能識破減?計?
【參考答案】
1.
(
1
)離開
(
2
)向來,一向
(
3
)率領(lǐng)
(
4
)估計,盤算
(
5
)用盡
(
6
)使
……
成功
2.D
(
A
、
B
、
C
:定語后置)
3.C
(約定)(
A
:期,一周
/B
:期頤:百歲之人
/D
:期望)
4.“
齊號為怯
”
5.
即使定下計謀也不能大意;如果能就灶里的爐火殘燼作細(xì)細(xì)分析,當(dāng)能重新謀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87696.html
相關(guān)閱讀:《緹縈救父》(11分)閱讀
《鄒忌諷齊王納諫》“虞愿字士恭”比較閱讀及答案
《蔡文姬求情》閱讀答案
沈復(fù)《浮生六記?醉圖蘭影》閱讀答案
《捕蛇者說》《小石潭記》比較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