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亞里士多德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臘哲學家,邏輯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總結(jié)了泰利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fā)展的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他科學區(qū)別開來,開創(chuàng)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其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亞里士多德的教學理論:
1.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fā)展。
2.在教學方法上,亞里士多德重視練習與實踐的作用。如在音樂教學中,他經(jīng)常安排兒童登臺演奏,現(xiàn)場體驗,熟練技術,提高水平。
3.在師生關系上,亞里士多德不是對導師一味言聽計從,唯唯諾諾,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敢于思考、堅持真理、勇于挑戰(zhàn)。他那“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品格,鼓舞著他把柏拉圖建立起來的教學理論推進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亞里士多德塑像: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建立了以“仁”為核心、以“復禮”為目的的思想體系,作為整個儒家的理論基礎。在政治方面,他宣傳“為政以德”和“禮治”,以“德”來治理人民,以“禮”來治理國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體系。他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jīng)成為儒家基本的經(jīng)典。他的言行由弟子或再傳弟子記錄編纂成《論語》,成為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依據(jù)。

孔子思想的特性: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tǒng)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xiàn)“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xiàn)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孟子、荀子的觀點對比:




























倫理觀


治國理念


民本思想


歷史


孔子

性相近“仁”“為政以德”“節(jié)用而愛人”“為政以德”“克己復禮”

孟子

性善論“仁政”“施人與民”“民貴君輕”社會進步

荀子

性惡論強調(diào)“仁義”“王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社會進步


孔子思想學說形成背景:
1.社會變革: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諸侯爭霸、兼并土地的戰(zhàn)爭日益頻繁,舊的社會秩序被打破;思想意識和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2.魯國的文化傳統(tǒng):“周禮盡在魯”。魯國文化上仍保留許多周文化的傳統(tǒng),這有利于孔子把西周依賴的禮樂文化加以改造而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說。

孔子的歷史地位: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不僅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也對世界聞名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推崇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貢獻





















領域

核心內(nèi)容
思想學說哲學和政治思想“仁”和“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政為德”反對苛政刑殺,要求體貼民情,主張遵循周禮,用德教化百姓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事實就是、學思結(jié)合、堅持真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文化貢獻創(chuàng)辦私學,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jīng)弟子三千,儒家五經(jīng)


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其弟子上的體現(xiàn):
據(jù)傳,孔子弟子三千,這里的三千不是確切的三千名學生,而是指孔子的門徒很多,而孔子的弟子們才是一代代把儒家發(fā)揚光大,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思想。這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
在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指施教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地域。孔子的弟子有有魯國的顏淵、冉求,衛(wèi)國的子夏、子貢,宋國的司馬耕,吳國的子游,楚國的公孫龍,秦國戎族的秦祖。從出身來說,有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宮適,有貧賤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貢,還有梁父大盜顏涿聚。這一思想打破了傳統(tǒng)的受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
孔子很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據(jù)每個人的特點,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他著重培養(yǎng)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的人才。他滿意地對人說過:“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币馑际牵骸耙缘滦兄Q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辭令的:有宰我和子貢。諳熟政事的:是冉有和季路。以文學著名的:有子游和子夏!笔共煌L處的學生都學到的知識,在社會上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
孔子在教育教學中既注意保護他們的個性特點,又因勢利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弟子冉有問孔子:“我應該去遠行么?”孔子回答:“你應該立刻去!钡茏庸魅A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你的父兄還在,最好謹慎出行!惫魅A表示不解,問:“我實在不明白,同樣的問題,回答卻大相徑庭。請問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冉求稟性柔弱退讓,所以激勵他進取;你莽撞勇武,所以要抑制警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91020.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鞏固抗日根據(jù)地的艱苦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