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習慣成自然 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習慣成自然

葉圣陶

①“
習慣成自然”
,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我們走路為什么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只胳膊跟著動蕩,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
我們說話.為什么總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
因為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
成自然”
了。什么叫做“
成自然”?
就是不必故意費什么心,仿佛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干,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聽人家說對于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并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chǎn)生出來,心里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并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著古人今人的經(jīng)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里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并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xiàn)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才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并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
知”
罷了,“
知”
比“
不知”
似乎好些,但僅僅是“
知”
,實際上與“
不知”
并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
知”
才會漸漸化為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才是我們的能力。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yǎng)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fā)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習慣養(yǎng)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yǎng)成種種習慣。


養(yǎng)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學校,也不限于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yǎng)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
學而不倦”
,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1
.文章第②
段以走路、說話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觀點?(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
分)

2
.第④
段列舉了哪些事例?
意在闡明什么? (4
分)

3
.第⑥
段加點的“
似乎”
一詞能否去掉?
請說說理由。 (4
分)

4
.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系后,得出了什么結論? (3
分)

5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第⑨
段學校教育“
目的在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
的認識。(4
分)



答案:

1
.(3
分)
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2
.(4
分)①
列舉了觀察、勞動、讀書、做好公民四個事例;②
闡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3
.(4
分)
不能去掉。一般而言,“
知”
比“
不知”
好;但在這里,作者用“
似乎”
強調了“
知”
與“
不知”
并無兩樣,因為“
知”
僅僅是懂得了道理,并沒有化為習慣,形成能力。

4
.(3
分)
最要緊的是養(yǎng)成種種習慣。(
意思對即可得分)

5
.(4
分)
要點:學校教育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習慣、培養(yǎng)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92367.html

相關閱讀:“許多專門的學者與文藝家們,都提出過超金錢的東西”閱讀答案
《讓自己成為平民英雄》閱讀答案
閱讀議論文《讓人,乃眾妙之門》附答案
《帶上三句話上路》閱讀答案
議論文《謙卑》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