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歷史中考反思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縱觀近年中考試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材料型試題的分值逞逐年上升的趨勢(材料被更多地引入選擇題和問答題中)。材料題的考察能比較好地考察學生的歷史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更好地體現學史致用的根本目標?荚囌f明出吸確要求考生具備“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無疑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是我們能否在做材料型試題得出正確結論,提高得分率的關健。那么,實踐中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到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呢?

第一、“去偽存真”。史料由于受時代局限以及記錄者的階級立場、認知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記錄的史實、陳述的觀點等可能有真與偽正與誤的區(qū)分。因而,我們要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就應剔除或批判虛偽和錯誤的東西,保存或闡發(fā)正確和真實的史實、觀點。如材料:
“逆賊洪秀全、楊秀清稱亂以來,于今五年矣。荼毒生靈數百余萬,蹂躪州縣五千余里。所過之境,船只無論大小,人民無論貧富,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其擄入賊中者,剝取衣服,搜括銀錢,銀滿五兩而不獻賊者即行斬首!
??摘自曾國藩《討粵匪檄》
從以上材料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曾國藩由于受到階級立場(地主階級)的局限,對于太平天國運動采取了敵視的態(tài)度,顯然我們在分析歷史材料的時候不能對此加于采信,而必須批判地加以分析。

第二、“去粗存精”。在材料中,可能有大量與題目要求無關、沒有價值的文字。.因而,我們對材料有“去”有“存”。把無關的、無效的東西刪除,保存有價值的信息;或把繁雜的內容加以精煉,選取最能表達問題本質的材料。例如2003年中考江蘇卷第27題(下劃線為作者后期添加):
材料二
(中國歷史上)民族發(fā)展在地區(qū)上是互相交*的,……漢族曾經長時期統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區(qū)擴張;可是,也有不少的性地民族進入過內地,統治過中原。這樣就形成各民族雜居的現象,而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瓪v史的發(fā)展使中國各民族多數是雜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響。
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對外曾經是長期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內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戰(zhàn)爭中同甘共苦結成了戰(zhàn)斗友誼,使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中,我們采取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是為了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發(fā)展,共同的繁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18118.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宋代社會風貌(衣食住行,瓦子和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