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過程
19世紀60年代初,在外國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直接影響下,地主階級改良派的先導(dǎo)人物馮桂芬,目睹“歐風美雨”東來,認為采西學、制洋器已無可回避,于是在其名作《校?廬抗議》中提出了對應(yīng)之策:“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shù)”,從而最早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的思想。
到19世紀70年代初,在清朝末年派遣第一批留學生時,地主階級洋務(wù)派的首領(lǐng)人物李鴻章說:“中學”與“西學”要分別教導(dǎo),學生出洋后,肄習“西學”,兼講“中學”,要學習孝經(jīng)、小學、五經(jīng)及國朝律例,宣講圣諭廣訓(xùn),使學生懂得尊君親上,不囿于異學。他怕學生受“西學”的影響太深,所以要用“中學”護其本。
到了19世紀90年代,“中體西用”的思想逐漸明朗。早期地主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鄭觀應(yīng),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說:“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
1898年5月5日,洋務(wù)派的首領(lǐng)人物張之洞發(fā)表《勸學篇》,共24篇。他寫道:“中學為內(nèi)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yīng)世事。”洋洋4萬余言的《勸學篇》以此為基調(diào),系統(tǒng)闡發(fā)了“中體西用”的思想,被視為“中體西用”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全書貫穿了“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論點,主張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基本原則下,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技術(shù),猛烈攻擊維新派的“開議院、興民權(quán)”學說。
《勸學篇》進呈后,深得光緒皇帝的賞識,得以頒行天下,各地相繼翻印,一時間,“挾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脛而遍于海內(nèi)”。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宣布變法時,在“詔定國是”中把“中體西用”的思想詔示全國:各大小官員,要以中國圣賢之學作為根本,兼而博采西學中切時務(wù)的東西,以成為通達濟變之才。
同時,一些外國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人,從殖民主義的需要出發(fā),也為《勸學篇》大加贊賞和鼓吹,先后把它譯成英文和法文出版。兩年后,該書的紐約版易名為《中國唯一的希望》。
到了20世紀初,清朝統(tǒng)治者在推行“新政”時,仍然奉行“中體西用”的思想。
二、影響及原因
在封建主義文化充斥的近代中國,“中體西用”是唯一能夠容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思想。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就無所依托,就進不了中國的大門;而沒有“西用”,“中體”則無法注入新的活力,得以茍延殘喘。因此,它是中國封建主義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和中國廣泛、深入學習西方的階梯。
“中體西用”的內(nèi)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人在利用“西學”、維護“中體”的過程中,對西學的認識是不斷擴展的。
作為“中體西用”思想的實踐者──地主階級洋務(wù)派,出于實際需要,把它作為洋務(wù)運動的指導(dǎo)思想。按照“西用”的原則,引進了一批西方近代科學技術(shù)和先進工具,培養(yǎng)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學技術(shù)的人才;同時也吸引了地主、商人投資于新式工業(yè),這在客觀上誘導(dǎo)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此外,舊式書院逐漸向新式學堂轉(zhuǎn)變,又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
但是,洋務(wù)派奉行“中學為體”,結(jié)果封建主義的“體”與資本主義的“用”發(fā)生了沖突,使洋務(wù)運動步履維艱,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wù)運動的破產(chǎn)。這就說明把代表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西學,嫁接到封建主義的中學肌體上,是不可能茁壯成長起來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體西用”思想的首倡者──地主階級改良派逐漸認識到,西學不僅指西方自然科學技術(shù),還包括西方上層建筑的文化教育和政治體制等,可謂“體”“用”兼?zhèn)洌袊笃洹坝谩倍z其“體”,這是學習“西學”難以奏效的重要原因。他們認為中國不但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用”,而且要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的“體”,以改變中國封建主義的“體”。這樣,地主階級改良派又舉起了批判的旗幟。
“中體西用”的思想在中國流行了近半個世紀,使中國人看到了一個陌生而先進的西方世界,并把西方的一些先進東西引了進來,從而在中國封建主義文化的城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使中國人找到了一個能夠容納和吸收“西學”的形式,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作者簡介:曹中原,湖南常德市三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史參》《歷史教學問題》《中國考試》《考試》《考試報》等報刊發(fā)表教輔文章一百余萬字;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報刊發(fā)表教育論文一百余篇。參與編寫歷史教學社七卷本《新編中國史話》;被云南教育報刊社特聘為歷史學科專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2459.html
相關(guān)閱讀:先秦思想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