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青藏區(qū)概括-植被、土壤與自然地帶,以下就是全文閱讀,歡迎大家跟小編一起學習。
一、植物區(qū)系與植被類型
青藏區(qū)的植物區(qū)系雖然統(tǒng)屬泛北極區(qū),但高原大部分與南部邊緣山地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高原植被大部分以耐寒耐旱的、隨著高原隆起而特化的種類占優(yōu)勢,其中不乏古地中海成分與亞洲中部成分。隆起每一階段都不免有大量植物種滅絕、遷移、退出高原地區(qū),殘留者為適應寒旱趨勢而特化。因此每一次強烈隆起之后,從植物種類到植被類型都發(fā)生顯著變化。尤其當高原隆升到3000m以上高度,開始成為孟加拉灣暖濕氣流北上的屏障時,高原內部氣候急劇趨向寒冷和旱化。源自北方的亞洲中部成分因適應能力較強而得以較多保存,并成為現(xiàn)在的山地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灌叢草甸的重要組成成分。東南部邊緣山地以印度—馬來成分和中國—喜馬拉雅成分為主,是高原隆起的階段性和冰期—間冰期相互交替造成多種植物區(qū)系相互滲透和交融的結果,由于南部邊緣山地地勢起伏大,地貌—氣候的垂直分異明顯,生境條件具有多樣性,故而成為青藏高原植物種類最豐富、最年輕的地區(qū)。
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的反復交替表明全球冷暖變化頻繁。間冰期尤其是冰后期就成為邊緣山地植物種向高原內部滲透的良機。因此從總體上說,青藏高原植物區(qū)系的形成過程,乃是不適應物種隨著高原隆升而不斷退向高原邊緣,尤其是南部邊緣,適應物種存留和特化的過程。一些種屬向高原內部遷移主要是冰后期的局部現(xiàn)象。
青藏高原的植被類型主要有山地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灌叢草原幾類。邊緣山地則因各高度范圍內水熱組合特征不同而形成多姿多彩的垂直帶。
山地荒漠:主要分布于柴達木盆地,但上界可達3600~3800m,以膜果麻黃、紅砂、蒿葉豬毛菜、合頭草、蒿屬等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為主。另一分布區(qū)在阿里地區(qū),海拔3800~4500m,以駝絨藜、灌木亞菊為主。但邊緣有沙生針茅、短花針茅等禾草加入,從而顯示出草原化荒漠特征。
高寒荒漠:分布于羌塘北部及可可西里一帶,以墊狀駝絨藜為主,一些地方幾乎不生長植物。
高寒草原:分布于長江源、黃河源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組成,以紫花針茅、羽柱針茅、沙生針茅、羊茅、青藏苔草、西藏嵩草為主。但其西部和北部寒旱程度更甚,已成為高寒荒漠草原。
高寒灌叢草甸:分布于果洛、玉樹、那曲一帶,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嵩草、小嵩草、線葉嵩草、短軸嵩草等多種嵩草為主,灌木則有變色錦雞兒、藏北錦雞兒、矮生金露梅、匍匐水柏枝等。
南部和東南部邊緣山地以熱帶、亞熱帶森林為基帶,形成完備的植被垂直帶。據(jù)張新時(1978)劃分,墨脫附近的喜馬拉雅山垂直帶為:
1.熱帶低山雨林與半常綠雨林帶:海拔低于1100m,山麓河谷是由多種印度—馬來成分的常綠喬木如龍腦香、橄欖、大葉木菠蘿等組成的熱帶雨林,600~1100m間則是由旱生半落葉喬木構成的半常綠雨林。
2.山地常綠闊葉林帶:海拔1100~2200m,以栲、稠李、木果柯為主。
3.山地針闊葉混交林或針葉林帶:海拔 2 200~2 800m,以滇鐵杉為主。
4.亞高山暗針葉林帶:海拔 2 800~3 600m,以墨脫冷杉為主。
5.高山灌叢草甸帶:海拔高于 3 600m,下部以杜鵑灌叢為主,上部為高山雜類草草甸、中國—喜馬拉雅成分豐富。
藏東南亞熱帶山地的基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海拔 2 000~2 500m,以櫟類為主,東亞熱帶植物成分豐富。針闊葉混交林分布于 2 500~3 200m,主要植物有高山松、麗江云杉、巴郎櫟等。山地暗針葉林帶分布于海拔 3 200~4 300(4600)m,上部為冷杉林,下部為云杉林。圖16.4.1給出了完整的垂直帶分布狀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29112.html
相關閱讀:七年級地理上冊期末試卷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