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一天,我在祁連山下與一個林業(yè)專家說蚯蚓之夢。林業(yè)專家告訴我,蚯蚓怎么感覺這個世界、蚯蚓有沒有夢,都還是懸而未決的問題。蚯蚓之夢是人關于蚯蚓并廣及軟體、無脊椎動物的夢,這是一個大夢啊!
②
最早認識到蚯蚓不倦地為土地耕耘的是農(nóng)人,農(nóng)人通過觀察已經(jīng)得知,蚯蚓吃進去的都是地上的垃圾,從落葉到小動物的腐尸,所以即便在饑荒的日子里,農(nóng)人寧肯吃草也不吃蚯蚓。不過,我們其實都間接地吃過蚯蚓。中國南方農(nóng)村好養(yǎng)鴨子,而蚯蚓便是鴨子的美食。鴨子吃蚯蚓以后生的蛋及鴨肉都很鮮美。
③
蚯蚓潛行于泥土中,這又使人覺得它行動詭秘、不光明正大。人們潛意識中對蚯蚓更大的恐慌則是:它們會不會有一天齊心合力掀翻了地上的房屋?
還有更可怕的則是想到死后的軀體,那是蚯蚓的美食。其實,這是一種可怕的誤解,使任何尸體腐爛、分解的這一工程,主要是肉蛆和微生物完成的。
④第一個小心翼翼地為蚯蚓說公道話的是18
世紀的英國牧師吉爾伯特·懷特。他關于蚯蚓的結(jié)論是里程碑式的——“沒有蚯蚓的土壤會迅速變冷、板結(jié)……貧瘠不堪”。
⑤1881
,達爾文的最后一部著作《腐殖上的形成》出版,這是100
多后對懷特的回應,也是當時當世唯一的系統(tǒng)研究蚯蚓的論著。對達爾文來說,蚯蚓是如此迷人而且激動人心。
⑥首先是蚯蚓的數(shù)量之多。達爾文的觀測結(jié)果是:普通庭院中
英畝
條蚯蚓,它們在土地表層嚼土打洞,每一條蚯蚓每天能吃掉相當于自身體重30
%的枯枝敗葉、微小生物和垃圾,然后又把它泄到地面,形成肥料。而它們打出的通道對一塊本來板結(jié)的土地而言,簡直是一次新生般的蘇醒,地底下開始流動氧氣和水。
⑦蚯蚓的工作成果又如何呢?
達爾文對這些糞便的計算結(jié)果是驚人的:在每英畝土地中每由蚯蚓帶到地面的肥土達18
噸!
不過在后來的尼羅河三角洲的一次勘察中,現(xiàn)代科研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這個三角洲的蚯蚓每翻土竟達每英畝1000
噸。
⑧有蚯蚓翻耕過的土地上每大約能形成
⑨除此以外,達爾文還得出一個更令人震驚的結(jié)論;蚯蚓還在默默地以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替人類精心地掩埋并保存任何巨大的文物,使人類的歷史不致灰飛煙滅。這是因為蚯蚓的糞便和無數(shù)細小而眾多的地洞造成的溫情的塌陷,能夠?qū)⒛撤N文物逐漸、小心地掩埋。對歷史而言,掩埋就是保存。
⑩蚯蚓的居住地在距地表約
米
堪稱舉世無雙,它的唯一工具是尖而有力的頭頂,以其精致的結(jié)構插入各種細小的縫隙間,之后,蚯蚓便繃緊全身讓頭部像楔子一般擠開周圍的泥土。
⑾一條一歲的蚯蚓長不過
厘米
%的失水值,而當土地為洪水浸泡時蚯蚓可以在水中熬過100
天。然后便去耕耘,只要活著,就把硬土、枯枝、爛葉咀嚼,穿腸過肚。
⑿假如人類對蚯蚓寬容一些,多加愛護,不要任意踐踏它們,不再以農(nóng)藥、化肥殘害它們,告訴日本人吃蚯蚓是一種罪過,多給蚯蚓一點時間,比如300
到400
,蚯蚓就能把它們蟄居的這片土地的
厘米
⒀現(xiàn)在的問題是:人類殘破的生存環(huán)境,在人類不改變自己的前提下,還能支撐多久?
而蚯蚓本身的命運也著實令人擔憂。
(選自《讀者文摘》)
10.
什么是“蚯蚓之夢”?概括地講,蚯蚓主要有哪兩個作用?
(6
分)
11.
選文是如何體現(xiàn)科普說明文的準確和嚴謹?shù)?請簡析。?
分)
12.
第⑩段把蚯蚓挖掘本領稱為“藝術”,你從哪里看出來?(3
分)
13.
文末說,“
人類殘破的生存環(huán)境,在人類不改變自己的前提下,還能支撐多久?
”這句話給人類怎樣的提醒?(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0.
(4
分)
⑴蚯蚓之夢是人關于蚯蚓并廣及軟體、無脊椎動物的夢。(或:蚯蚓之夢是人關于蚯蚓并廣及軟體、無脊椎動物的認知和探究。)⑵作用:①蚯蚓的挖掘可以使土壤會不會迅速變冷、板結(jié)……貧瘠不堪。(或:蚯蚓能把它們蟄居的土地的40
厘米厚的表層,全部咀嚼一遍,使土壤變成肥土和新土。)②蚯蚓還在默默地以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替人類精心地掩埋并保存任何巨大的文物。
11.
(3
分)示例1
:運用引用法,先后引用英國牧師吉爾伯特·懷特和世界人文學家達爾文先生的科學論斷介紹,充分體現(xiàn)了科普文章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提示:也可從說明語言和其他說明方法作分析。)
12.
(3
分)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詮釋了蚯蚓嚼土,挖掘的特殊感覺,同時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表現(xiàn)蚯蚓猶如能工巧匠的挖掘功夫,讓人不能不感嘆它展現(xiàn)的是“藝術”而不單是“技能”。
13.
(3
分)要點:提醒人類要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發(fā)揚探究精神,了解動物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38035.html
相關閱讀:“3G將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改變”閱讀答案
《小小賀卡讓中華文化插上翅膀》閱讀答案
說明文“生物圈”閱讀答案
《民航飛機上為什么沒有降落傘》閱讀答案
《喬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