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
嚴文井愛貓。有人問過嚴文井,喜愛小動物和寫童話,兩者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他回答道:“沒有孩子,沒有孩子的眼睛和心靈,沒有美麗的幻想,沒有浪漫的精神……則一定不會有童話。”
柔和,是嚴文井最愛用的一個詞,在他的作品中頻頻出現(xiàn):“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著我,目光漸漸轉(zhuǎn)向柔和”、“我們的心很柔和,還要繼續(xù)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個原野》,寫給他去世的愛人,他們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愛,直到她生命的盡頭。時至今日,還有讀者感嘆:“奇怪,一個老頭,怎么能寫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學(xué)評論家把這個“童話爺爺”比喻成“一口井”,“那種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鋪陳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
但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代里,這樣的“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無疑不合時宜。盡管長期擔(dān)任作協(xié)的領(lǐng)導(dǎo),但在旁人眼中,嚴文井似乎屬于“刻意被權(quán)力邊緣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檢討竟這樣開頭:“春天,我看見一個穿紅衣的少女騎著自行車從林陰道上過來,我感受到一種詩意和美……”作家閻綱回憶,“5
·
”
,白天干活兒,晚上接受批斗。一天夜里,他經(jīng)過嚴文井床頭,蚊帳中突然伸出一只手來,塞給他幾顆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絕望的心,頓生出強烈的感激”。
許多人勸嚴文井也寫寫那段歲月的回憶,他卻拒絕了,因為“不好說”,而且“會傷害許多人”。他寧愿用一幅自畫像來解剖自己,并鄭重地蓋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贈給同事和朋友。于是,這幅嘴和臉都扭曲了的自畫像,被人視為“他和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精神肖像”。
嚴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
字的散文。向他約稿的編輯回憶,嚴文井反復(fù)修改,整整寫了一零八個月。他用這樣的筆調(diào)寫道:“我本來就很貧乏,干過許多錯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還看見了歸來的燕子。”
2005
,嚴文井離世。一個前去他家采訪的記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中國兒童文學(xué)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
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舊的單人床和書桌,剩余的空間都被書本占滿。屋內(nèi)能見著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綠樹。樹下,埋著他親手安葬的愛貓。
(選自
12
月12
日
注:嚴文井(1915-2005
),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兒童文學(xué)家。
15
、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5
分)
A
.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贊美了嚴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潤讀者的心靈。
B.
嚴文井“刻意被權(quán)力邊緣化”,既寫了他在文革中被奪權(quán),又寫出了他主動遠離權(quán)力,和惡勢力正面交鋒,表現(xiàn)了文人應(yīng)有的氣節(jié)。
C.
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寫到“歸來的燕子”,表現(xiàn)了這位老人在生命的盡頭,仍保持著浪漫精神和樂觀態(tài)度。
D.
結(jié)尾寫到樹下埋著嚴文井的愛貓,與開頭相照應(yīng),又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
E
.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反復(fù)修改,整整寫了一零八個月,能反映出嚴文井的“柔和”。
16
、為什么文學(xué)評論家把這個“童話爺爺”比喻成“一口井”?(5
分)
17
、為什么嚴文井要畫那幅自畫像?(7
分)
18
、有人問嚴文井喜愛小動物和寫童話之間的關(guān)系,嚴文井好像并沒有回答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
你怎樣理解這一回答?(8
分)
參考答案:
15
、BE(
B
項“惡勢力正面交鋒”無中生有,下文的檢討書表現(xiàn)其韌的戰(zhàn)斗精神,而且正面交鋒也不符合他柔和的特點。
E
項表現(xiàn)其嚴謹?shù)膽B(tài)度)
16
、他作品中那種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和人格魅力如井中的甘泉不斷滋潤著讀者的心靈。(答對一方面給
2
分)
17
、(
1
)作者自畫像,嘴和臉都扭曲了,正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扭曲壓抑的象征;
(
2
)也表現(xiàn)了他勇于正視過去、剖析自己的精神;
(
3
)他擔(dān)心自己的回憶錄會傷害別人,用這種曲折的方式嚴肅地反思文革。
(每點
2
分,表達
1
分)
18
、參考要點:
(1)
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
(2)
只有擁有孩子一樣的眼睛、心靈、幻想和浪漫,才能寫出童話。
(3)
作者的回答揭示了兩者的關(guān)系,是他可貴的童趣和柔和的美感的寫照。
(答對一項給
2
分,答對兩項給
6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542447.html
相關(guān)閱讀:快遞 閱讀答案(福建福州)
看海 閱讀答案
巴黎不堵車的秘訣閱讀答案
敬畏大自然閱讀答案
《真正的英雄》中考鏈接《定格一種倒下的姿勢》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