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分,其中第
10~12
小題,每小題
2
分,第
13
小題
6
分)
【甲】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
吾聞君子當功以
受祿
。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
注釋]
①廩(l
ǐn
)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說(shu
ì)
:游說。④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同“辨”,辨別)
B.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乏:貧苦,缺乏)
C.
孔子辭不受
(辭:推辭)
D.
入謂弟子曰
(謂:認為)
1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行道之人弗受
錄畢,走送之
B.
萬鐘于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C.
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
太醫(yī)以王命聚之
D.
辭而行
思而不學則怠
12.
下列對
【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甲】文中列舉事例,通過以前和現(xiàn)在“萬鐘”的態(tài)度對比,論證了不能失去“本心”。
B.
【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個人本來就有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也就是“善”的本性。
C.
【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賞賜給他的供養(yǎng)之地,是因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D.
【乙】文中的齊景公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并了解其內(nèi)心需求的古代開明君主形象。
13.
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
分)
(1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2
)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0.D
(謂:告訴,對……說
) 11.B
(介詞,對,對于)12.D
(卻不了解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需求)
13.
(1
)原先為了義寧愿犧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鄉(xiāng)”“受”翻譯正確個1
分,大意1
分)
(2)
我聽說君子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接受俸祿。(“聞”“當”翻譯正確個1
分,大意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49490.html
相關閱讀:《濫竿充數(shù)》閱讀答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孫叔敖遇狐丘丈人》比較閱讀答案
《顧歡勤學》閱讀答案
小石潭記 閱讀答案(蘇州)
《傷仲永》拓展閱讀《神童》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