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學科體驗式教學基本模式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政治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體驗的涵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體驗”的解釋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歷。

體驗的英文是EXPERIENCED、EXPERIENCING。來自拉丁語EXPERIRI的現(xiàn)在分詞EXPERIENS,其中PER是危險、冒險。從危險中過來,就有經驗和體驗了。

因此,我們認為“體驗”就是借助過去的經歷或參與現(xiàn)實情境(活動),運用直覺,通過感悟來理解事物。

的涵義

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把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師生運用協(xié)作探討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中進行體驗、感悟,逐漸熏陶,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質的一種教學模式。

體驗式教學最初是在對心理品質教育教學實踐考察調研基礎上依據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要求歸納總結出來的。具體地說,它包括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即提出問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完成)──方法探討(通過生生、師生協(xié)作完成)──實踐運用。

在這師生共同參與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心理變化依次是:思啟趣激──感受體驗──意義建構。

師生活動過程

提出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協(xié)作探討

實踐運用

學生心理變化過程

思啟趣激

感受體驗

意義建構

而一堂課就是由多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的重復疊加完成的。即由師生共同開發(fā)和設計的一系列相關事件構成的。這里最關鍵的就是學生必須借助體驗來達到意義建構。師生的活動或創(chuàng)設的事件都是為學生的體驗服務的。

環(huán)節(jié)

1.提出問題與創(chuàng)設情境

情境設置非常重要,隱含著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教學起導向作用。情境設置的依據什么?依據本節(jié)課的主題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具體可考慮三個方面。

A.剖析學生身上的問題。談自尊自信,從自卑、自大談起;談調控情緒,從情緒經常失控的同學的痛苦談起;談磨練意志,從有人常立志現(xiàn)象談起。這可以用故事、文字材料的投影及小品來展現(xiàn)情境。

B.學生沒有感性的認識,或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可運用認知沖突。談個人離不開社會,講一講狼孩的故事、魯濱遜的故事;談自律,介紹一下道德兩難問題。

C.從開放式的話題中捕捉問題。我最痛苦的經歷是……,概括出“承受挫折的能力”;寒假的收獲是……,概括出“業(yè)余時間的巧安排”;人生拍賣游戲,概括出“價值觀”。

2.協(xié)作探討

問題提出來,就要進行解決問題的方法探討。如果在設置問題時,就注意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能力,這樣的問題自然就隱含思路的啟發(fā)和問題本身的教育性。如果考慮到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設置的問題同樣是具層次性的。因此,在同學進行協(xié)作探討時,他們遇到的問題已經是經過處理過的,通過互助探討完全能解決的。

A.解決結構性問題,得到思路啟發(fā)。如,討論《蝴蝶的故事》能明白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做。討論《男孩、女孩》能明白各自性別所代表的社會角色,不能錯位。

B.討論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學生教育學生。如,你今后十年要做的三件事是什么?一些有遠大抱負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同學的發(fā)言潛移默化地在教育那些只想享受與追求個人幸福的同學。

C.直接運用教材的知識結構,分步達標。如,意志堅強的表現(xiàn)有4個方面,講4個故事或做4個游戲。

3.實踐運用

通過上述的共同探討,知道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有了新的認識,如何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呢?就需要經歷實踐運用這一環(huán)節(jié)。所謂實踐運用,就是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運用協(xié)助探討中獲得的一般方法或運用協(xié)作探討中獲得的一般方法解決自身實際問題等。

針對某一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幾個教學目標。要達到目標,就必須反復、多次地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協(xié)作探討—實踐運用”活動模式,當然不是每次都必須同時具備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有許多變化,要就具體情況具體安排。這樣,就可營造出一種連貫的、活潑和諧的心理課氛圍。

1.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

從上述的論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師生都是課程的開發(fā)者與教學設計者。教師與學生都比過去更積極,更主動。教師由過去的知識權威變?yōu)槠降鹊膮⑴c者與協(xié)作者,教師的作用不是體現(xiàn)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體現(xiàn)在掌握學生的實際狀況,根據實際狀況和教學主題設計活動方案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消失,而是體現(xiàn)在備課中以及課堂上針對學生的發(fā)言、表現(xiàn)靈活調控的能力上。這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生一改過去被動接受的狀況,直接參與課程的開發(fā)與設計。從事先的調查到排演小品,以及課堂精彩、生動的發(fā)言,互助的氣氛都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介入,學生確實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2.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

過去主要關注認知目標的達成,心理品質教育課把情感、意志、性格、個性直接當作教學目標,而且是主要目標。

心理品質教育的內容涉及的陳述性知識(即是什么的知識)不多,而且大多借助相應的日常概念很易理解。較多的是程序性知識(即怎么做的知識),需要通過變式的練習、多次的實踐才能掌握。而這樣的練習與實踐是需調用認知、情感、意志等全面的心理素質,從而達到初步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的目的。

3.教學資源的重新定位

除過去熟知的教材、教學媒體外,心理品質教育課更看重學生本身的經驗、經歷,學生的協(xié)作小組,心理課上特有的安全、支持、和諧的氣氛。有時甚至把聽課的老師也作為這堂課可以利用的資源?傊,只要有利于當前主題的討論,從報紙的新聞到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故事,從課堂的偶發(fā)事件到教室墻壁上的名人名言,信手拈來,都可作為新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

4.教學評價的重新定位

對這門課程的教學評價:一是可考慮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并對診斷的結果作出反應,給予補救性的教育。二是可考慮學生的自評與小組的考評相結合。重視學生自己的評價,因為每個人的原有基礎不一樣。而小組的考評更能針對學生的全貌作出評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6010.html

相關閱讀:初中政治論文之加強公共外交讓世界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