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
題。(共
10
分)
類日恒星系統(tǒng)可能比太陽系更宜居
常麗君
①
銀河系中有許多和太陽類似的恒星,科學家把它們叫做類日恒星。由俄亥俄州大學地質學家和天文學家組成的小組正在以新的方式尋找著外星生命。在一次會議上,該小組報告了他們最新研究出來的初步結果:圍繞著這些類日恒星公轉的行星,可能比我們的地球更熱,更加有活力。這些系統(tǒng)中類似地球的行星內部,溫度超過地球
25%
,從地質學上來講,它們會更活躍、更可能保留足夠的液態(tài)水來支持生命,至少是微生物形式的生命。
②
他們研究了
8
個大小、齡、總體成分和太陽極為相似的類日恒星,檢測了其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數(shù)量。放射性元素衰變是地熱的重要來源,通過分析類日恒星中的釷、鈾等元素,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其中
7
個所含的釷比太陽更多,這表明圍繞它們公轉的每顆行星也都可能含有更多的釷,意味著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溫暖。
③
俄亥俄州大學博士生凱曼
·
安特伯恩說:
“
這
8
顆恒星中有一顆恒星所含的釷是太陽的
2.5
倍,圍繞它公轉的類似地球的行星內部所產(chǎn)生的熱量可能要超過地球
25%
,如果證明了這些行星確實比以前認為的更溫暖,那我們就能圍繞這些恒星,有效地擴大宜居帶。這個大學的一位副教授說,地核一開始就是熱的,但它并非是唯一的熱源。與這種來自地核的熱傳導方式不同的是放射性元素如釷、鈾等的衰變。這種衰變,是從地球形成時就開始了,沒有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就沒有足夠的熱量來維持地球表面的海洋。
④
地球上大量古生菌微生物可以不靠太陽能,而是直接靠地球深處的熱量生存。地球上的大部分放射性衰變的熱量來自鈾,而那些富含釷的行星能提供更多熱量,半衰期也更長,能維持更長的時間和更熱的環(huán)境,這給了它們更多時間發(fā)展出生命。
(有刪改)
18.
閱讀第
①②
段,說說科學家認為圍繞類日恒星的行星能支持生命的理由是什么?(
3
分)
19.
地球的熱源來自哪里?(
2
分)
20.
閱讀下面的材料,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
5
分)
【材料】
宇宙
中天體間的距離通常用光來計算,一光大約是
94.6
千億公里。目前已知到達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恒星的距離為
4.3
光,用目前最快的第三宇宙速度走一光,至少需要
2
萬多的時間。地球有著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自身的體積和質量也適中,還有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這一切,都需要經(jīng)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演化過程。不過,人類也不會永遠生活在地球的搖籃里,總有一天要離開地球,但這決不是幾秒鐘幾分鐘之后的事。
答案:(共
10
分)
18.
溫度超過地球的
25%
有足夠的液態(tài)水
含有更多的釷
(
3
分。每個要點
1
分)
19.
來自地核和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2
分)
20.雖然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溫暖,而且可能支持微生物形式的生命存在。但是天體間距離太遠,即使這些行星比“太陽系更宜居”,也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等待和探索。(5分。行星的特點2分,距離1分,等待1分,語言1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60167.html
相關閱讀:說明文閱讀《想象》附答案
《遠離反式脂肪酸》閱讀答案
閱讀《辣椒趣說》
《蚊子為什么沒有被雨滴砸死?》閱讀答案
說明文閱讀“綠色建筑”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