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窮④,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選自《荀子·榮辱》)
【注釋】①自知者
:
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
:
埋怨。③知命
:
懂得命運(yùn)。④窮
:
走投無路。⑤無志
:
沒有見識。⑥失:過失,過錯。⑦反:反而,反倒。⑧豈:難道。⑨迂
:
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文言知識】
釋“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的勞動百姓。《國語》上說:“君子務(wù)治,小人務(wù)力。”意為君子致力于統(tǒng)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為君子心胸寬闊,小人時常憂愁!墩撜Z》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為君子懂得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參考譯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yùn)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jìn)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zé)求別人,難道不是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從來是淡定自若而不驚恐,小人則是常常驚咋而不鎮(zhèn)定。
【閱讀訓(xùn)練】
1
.解釋
①知:認(rèn)識;
②豈:難道;
③道:遵循;
④怪:異端。
2
.翻譯: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譯文: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jìn)取。
3
.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觀點是:人應(yīng)該有自知之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61621.html
相關(guān)閱讀:《南文子為國憂》閱讀答案
節(jié)選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閱讀答案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閱讀答案及翻譯)
初中課外文言文導(dǎo)讀《劉邦論得天下之道》閱讀答案附翻譯
比較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岳陽樓記(節(jié)選)》“吳廣素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