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xué)常識(shí)
1
、《呂氏春秋》:戰(zhàn)國末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輯的雜家著作,又稱《呂覽》。
2
、呂不韋:戰(zhàn)國末期。
二、主要內(nèi)容
(一)引嬰投江
原文: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譯:
有一個(gè)從江邊走過的人,看見一人正要拉著小孩而想將他丟進(jìn)江中。小孩在啼哭。路過江邊的人問那人這樣做(要把小孩丟進(jìn)江中)的原因,那人回答說:“這是因?yàn)樗母赣H擅長游水。”他的父親雖然擅長游水,他的兒子難道就擅長游水嗎?用這樣的方法處理事情,也必定是荒謬的!
字詞解釋:
有
......
者:有
......
(什么樣的)人
過:經(jīng)過;過于江上:于江上過,從江邊經(jīng)過。
嬰兒:這里指小孩
引:牽,拉
豈:難道
遽:就,遂
悖:荒謬
方:正在,正要
任:處理
寓意:
一是本領(lǐng)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qiáng)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shí)際出發(fā),對(duì)象不同或事物環(huán)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改變,否則就會(huì)釀成大禍。
(二)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翻譯:
楚國有一個(gè)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jìn)了水里,他急忙用到在船上刻記號(hào),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后,楚人從他刻記號(hào)的地方跳下水尋找劍。船已經(jīng)走(行駛)了(很遠(yuǎn)),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huì)隨船而前進(jìn)。像這樣尋找劍,不也是糊涂的嗎
?
字詞解釋:
涉:渡
自:從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這
不亦惑乎:不也是糊涂的嗎?“不亦
......
乎?
”
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惑:迷惑,糊涂
墜:落
所契者:用到刻記號(hào)的地方
若:像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求:尋找
止:停止
入:跳入
行: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71735.html
相關(guān)閱讀:“隋主嘗怒①一郎”閱讀答案
《及之而后知》閱讀答案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閱讀答案(江蘇鹽城)
“盧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贄”閱讀答案
魏學(xué)?《核舟記》周輝《刻木巧匠》比較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