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趣味物理實驗:“虛管懸液”
“虛管懸液”實驗
唐代王冰注解《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時指出:“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意思是:用手指捏住空管的一端,將管中灌滿水后倒過來,水不會從管中流出。因為外面的空氣不能進入管中,所以管里的水不會流出來。
這就是“虛管懸液”實驗,它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當(dāng)管中充滿水后,空氣不能進入管中。將管倒過來,管內(nèi)壓強為水壓,其值通常小于管外的大氣壓強,故水“懸”在管中。這個實驗是從“瓶子倒水”實驗演繹過來的。
早在南北朝的《關(guān)尹子》一書就已指出:“瓶有二竅,水實之則倒瀉,開一則水不下,蓋不升則水不降。”意思是:在密封的瓶上開兩個小孔,瓶中灌滿水,水就會從瓶中倒出。若只在瓶中開一個小孔,水是倒不出來的。因為此時空氣不能在瓶中對流。很顯然,上下兩端開口的瓶子,下口上面壓強為一個大氣壓加水壓,下面壓強是一個大氣壓,這種情況下水會從下口流光。但將瓶的上口封住時,水向下滴落一點點后,瓶內(nèi)氣體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當(dāng)瓶內(nèi)氣壓減小量與瓶中水柱產(chǎn)生的壓強相等時(有時只要水的下表面向外凸出一點點就行),水就不會流出來了。
該實驗,常有教師在講到大氣壓作用時,用“試管履行”來演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73691.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物理用錄音機播放樂音實驗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