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題
《濟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并茂的寫景散文。題目明確交待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關(guān)于濟南的山和水:(多媒體課件顯示畫面背景音樂:《高山流水》)解說:
在濟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傳說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間因巖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稱,所謂“家家聽泉,戶戶插柳”。大致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zhí)端拇笕。趵突泉為濟?ldquo;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噴涌如沸,隆冬季節(jié)依然水霧繚繞,四周的亭臺樓閣都罩上一層輕紗,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還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劉鳳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詠湖名句。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范讀。
2、自由朗讀,掌握字詞。
投影:
⑴注音:
濟南(jǐ)倫敦(dūn)鑲(xiāng)水藻(zǎo)
貯蓄(zhù)發(fā)髻(jì)澄清(chéng) 著落(zhuó)
看護(kān)
⑵釋義:
響晴:(天空)晴朗無云。
設(shè)若:假若。
貯蓄:存放、儲藏。
空靈:靈活而不可捉摸。
3、聽朗讀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diào)傳達出的文章內(nèi)容與風采。依閱讀提示,思考:
⑴濟南冬天的獨具一格的風貌是什么?
⑵課文是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
⑶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gòu)圖取景,請分析作者順著主線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圖定格,仿照《春》中畫圖的形式進行概括。
組織小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
⑴濟南冬天的“溫晴”。
⑵寫“溫晴”是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對比方式。北平、倫敦、濟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個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擁有評判對比的資格。通過和北平冬天多風、倫敦多霧、熱帶日光的毒和響亮(根據(jù)語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獨有的“溫晴”美景,贊賞它是個“寶地”。畫面中“寒”與“暖”、“暗”與“明”、“熱”與“溫”的色調(diào)烘托出濟南冬令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形象。在結(jié)構(gòu)上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鋪墊。
⑶順著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這一主線,作者具體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用擬人化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給人以濟南冬天的總體感覺,然后分寫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和城外遠山。第5段文字寫冬天的水色,先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充滿贊美之情。
緊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鋪展出三幅畫面: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和空靈水晶圖。
文章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xiàn)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4、表情朗讀,品味濟南暖冬慈善若娘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的藝術(shù)形象。
五、精彩語段研習,鑒賞景物描述方法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nèi)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由選擇進行答題。
投影:
⑴全段的中心句是:
⑵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⑶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⑷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⑸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⑹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⑺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⑻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么體會?
明確:
⑴最妙是下點小雪呀。
⑵全段分為三層: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⑶矮松山尖草色陽光
⑷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
⑸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
⑹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⑺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⑻朗讀中不僅要讀好文中的描寫部分,而且要讀好首尾兩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濟南的雪一點也沒抹殺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溫晴”越發(fā)顯露了出來,請學生歸結(jié)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后矮松秀美形態(tài)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tài)。“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tài)。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tài)展現(xiàn)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松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詠體味第3語段。
六、練習
閱讀課文第4、5語段,完成下列題目。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筆兩筆就勾畫出一幅水墨畫,它的特點是()
A、朦朧B、淡雅C、古樸D、靈秀
2、濟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項選擇)()
A、暖B、綠C、清D、亮
3、這兩段文字表現(xiàn)了濟南的冬天()
A、充滿了綠意的特點
B、舒適、清亮、迷人、美麗的特點
C、溫晴的氣候特點
D、景色優(yōu)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覽勝地
4、①“這是張小水墨畫”②“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③“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A、①暗喻②暗喻③明喻④明喻
B、①明喻②明喻③暗喻④明喻
C、①暗喻②暗喻③暗喻④明喻
D、①暗喻②暗喻③借喻④明喻
5、“就憑這些綠的精神”中的“綠的精神”指的是。(不超過20個字)
【參考答案】
1、B
2、ABCD
3、C
4、D
5、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的奉獻精神。
七、布置作業(yè)
1、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積累語言材料。
2、文章本是有情物,濟南“慈善”的冬天讓人備感親切,得益于先生樸實親切的文風,猶如與讀者促膝談心一般。找出文中能體現(xiàn)作者對濟南冬天情真意摯的語句,如:“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既寫出個人的獨特感受,又顯得語意懇切,為全文“一錘定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體會文中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對突出事物形神特點的作用,如揣摩喻體選用的精妙。與《春》在寫法上的對比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體現(xiàn)老舍親切文筆的語句舉要:
1、“請閉上眼睛想……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誘,一點沒有強加于人的語勢。
2、“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這是流露真情,惟恐讀者不信的口氣。
3、“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以情動人,令人如同身臨其境。
4、“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由于對濟南,對嬌媚得似乎弱不勝衣的小山充滿著熱愛,這里簡直是用一種祈求的口吻了。
5、“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測,又是同讀者的商討。
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沒有忘記忠實的讀者。
二、揣摩優(yōu)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shù),領(lǐng)悟思想感情
1、默讀全文,畫出文中貼切且給人以美感的比喻、擬人句,并小組討論、分析是如何寫意情狀、傳達情韻的。
在小組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體味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對于修辭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換法”即通過與改為一般表述的比較,看表達效果的不同。
(投影顯示)如:
一組:
甲: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乙:這一圈小山圍著濟南,使?jié)显诙煲蔡貏e暖和。
二組:
甲: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點粉色。
三組:
甲: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乙: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jié)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教師點撥、明確:
一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搖籃”,寫出山景的小巧秀麗,又用擬人顯出感人的脈脈溫晴。躺在搖籃里承受母親體貼入微的撫愛,那當然是最暖和不過的了,而況山們還“低聲地”哼著搖籃曲,秀美的睡態(tài)再現(xiàn)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溫暖、舒適的特點。而乙句的直白敘述則傳達不出寄寓的贊美深情。
二組甲句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嬌美和小山的秀麗,情態(tài)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黃斜陽相映襯,色彩鮮艷悅目。比擬把本來沒有生命的、靜止的東西寫得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而乙句則少了那份美感。
三組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愛。用“不忍得”寫水不僅有生命的質(zhì)感,而且還有一副和善心腸,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滿著春意。雖沒直接寫天氣暖和,卻讓人感受到了溫暖,傳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訓練聯(lián)想,練習使用比喻、擬人句寫形神。
提示:文學需要聯(lián)想,聯(lián)想對于散文尤為重要,本文不僅聯(lián)想豐富,而且貴在自然、取譬精當。給學生設(shè)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鄉(xiāng)野清晨、海濱夏夜等,讓學生抓住情境特征,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以優(yōu)美傳神的手法狀景達意。
3、本文語言樸實清新,娓娓道來,情懇辭切,除體現(xiàn)在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同時在遣詞造句上還非常講究,值得仔細玩味。
思考:
⑴“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去掉“聲”字可以嗎?為什么?
⑵“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里為什么用“臥”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應?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⑴不可以。“沒有風聲”并不是沒有風,濟南的冬天只是沒有那種令人戰(zhàn)栗的呼嘯的北風而已,如果去掉“聲”就說成了“沒有風”,那是不切合實際情況的。
⑵用“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tài),表達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與文章基調(diào)相調(diào)諧,有一字傳神之效。和前文“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相呼應。
4、誦讀全文。男女同學合讀第1語段,男同學讀繪寫山景的2、3、4語段,女同學讀寫水色的第5語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7937.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歐陽公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