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題。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劫盜張海將過高郵,知軍晁仲約①度不能御,諭軍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勞之。事聞,朝廷大怒,富弼②議欲誅仲約。仲淹曰:“郡縣兵械足以戰(zhàn)守,遇故不御,而反賂之,法在必誅。今高郵無兵與械,且小民之情,醵③譬出財物而免于殺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釋之。粥慍曰:“方欲拳法,而多方阻撓,何以整眾?”仲淹密告之日:“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輕壞之?他日手滑④,恐吾輩亦未可保。”
【注釋】①晁仲約:人名,地方官員。
②富弼:人名,朝中官員。
③醵(ju)
:泛指聚斂(錢財)。
④手滑:任意放手行事。
12
.請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3
分)
(1)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
(2)
弼慍曰(
)
13
.選出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 )
(2
分)
A
.或異二者之為 或遇其叱咄
B.
吾誰與歸
朝而往,暮而歸
C
.郡縣兵械足以戰(zhàn)守 不足為外人道也
D
未嘗輕殺臣下
嘗趨百里外
14
.將選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
分)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譯文:
(2)
方欲舉法,而多方阻撓,何以整眾?
譯文:
15.
從【甲】【乙】兩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3
分)
答: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2
.(1)
探求;(2)
生氣、發(fā)怒
評分:每小題1.5
分。
13
.D
評分:2
分
14
.(1)
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評分
本句是互文,不按互文翻譯的不得分。
(2)
我正想執(zhí)法行刑,卻受到多方面阻擾,(將來)憑什么整治部下?
評分:
2
分 ,意思對即可。
15
.憂國憂民,有曠達胸襟,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深謀遠慮(或有政治才能)。
評分:
3
分,意思對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99522.html
相關閱讀:“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宋人或得玉”比較閱讀答案
《大鼠》閱讀答案及翻譯
文言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趙普獨相凡十……有立功當遷官者,帝素嫌其人,不與!遍喿x答
《原古諫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