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是初中課本中一個重要的物理實驗,該實驗最早見于《墨經》:“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遠近有端與于光,故景庫內也。”意思是:景像倒立,在于光線交錯處有一點狀小孔,同時,影像與物體有一定長度(距離)。因為點狀小孔極小。影像:光線照到人身上,象箭射入小孔一樣。照到人的最下部位反射而成人的最高部位,照到人的最高部位反射而成人的最下部位。人足在下遮蔽著下光,所以腳的影像映在壁的上方;人頭在上遮蔽著上光,所以頭的影像映在壁的下方。由于在物體的遠處或近處有一點狀小孔和物體被光線直線所射,所以影像倒立在窟孔里面的壁上。
小孔成像實驗記載還有許多,北宋沈括在解釋“陽燧照物皆倒”時就涉及到小孔成像的問題:“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宋末元初的趙友欽還以樓房為光學實驗室進行過專門研究。元代郭守敬發(fā)明的“仰儀”和“景符”也運用了小孔成像原理。
值得指出的是,上面敘述只限于“倒像”,直代清代,鄭復光才指出影屏上還能形成正像(光斑)的事實。
11 懸鏡照鄰
《淮南萬畢術》云:“高懸大鏡,坐見四鄰。”高誘注曰;“取大鏡高懸,置水盆于其下,則見四鄰矣。”我們清楚,靜止的水面是光的良好反射面,還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已注意到平靜湖面中的倒影(像)。早在殷商時代,我國就已有人利用靜止的盤水作為照像器具,這種器具叫“水鑒”,即后來所說的“水鏡”。
在懸鏡照鄰實驗中,水盆的作用是把從大鏡反射到水盆水面的光線再反射給人眼,使人能看到宅內看不見的宅外景像。很明顯,水盆與大鏡的組合,已構成實驗裝置———潛望鏡。中學課本中的潛望鏡,通常是把兩面玻璃鏡成45°角安裝在“Z”形曲管的轉彎處,而上述潛望鏡則沒有“Z”形曲管,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開管潛望鏡,它是潛望鏡的鼻祖。
12 杯中顯“影”
“徐州護戎陳皋供奉,行田間遇開墓者,得瑪瑙盂,圓凈無雕鏤紋,盂中容二合許,疑古酒卮也。陳用以貯水注硯,因間硯之中有一鯽,長寸許,游泳可愛。意為偶汲池水得之,不以為異也。后或疑之,取置缶中,盡出余水,驗之魚不復見。復酌水滿中,須臾一魚泛然而起,以手取之,終無形體可拘。復不可知為何寶也。余視之數矣。”
關于容器中的顯“影”現象,張英、王士禎在《淵鑒類函》中也有記載:“真率齊筆記云:關關贈余本明以青華酒杯,酌酒輒有異香在內,或有桂花,或梅,或蘭,視之宛然,取之若影,干則不見矣。”由此可知,關關贈余本明的酒杯不止一個,且每個酒杯裝酒后會顯示出不同圖象。顯然,杯中顯“影”并非偶然,它是人們對酒杯特意加工后形成的。1979年,山西省侯馬市一工廠科技人員,通過長期研究,仿制蝴蝶杯獲得成功,其原理如下:在杯底中央嵌裝一枚凸透鏡,在杯腳里以細彈簧(游絲)裝上一個彩蝶,只要杯受微小干擾,彩蝶就能舞動。杯中無酒時,彩蝶在凸透鏡焦點之外,造成與人眼同側的實像,人眼視之很模糊。斟酒入杯后,這層透明的酒成了一枚凹透鏡,凸透鏡與凹透鏡組合成為復合透鏡。復合透鏡的焦距比凸透鏡的焦距大,彩蝶便落在復合透鏡焦距之內,造成了放大的虛象,大約位于明視距離處。此時復合鏡起放大鏡作用,故人眼很清楚地看到放大了的蝴蝶。因杯拿在手里總要受點干擾,蝴蝶也就翩翩起舞了。古人硯中可能沒有彈簧,但水面微小的波動,足以使鯽“游泳可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607030.html
相關閱讀:地球什么時候繞太陽轉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