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題畫二則》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題畫二則
(一)
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蔭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于是一片竹影凌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釋:①新篁(hu ng)初放:新竹剛剛長高.②綠陰照人:綠色的竹蔭照上人身.陰,同"蔭".③窗欞(l ng):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凍蠅:秋冬受涼的蒼蠅.⑤于時:那時,當時.⑥師承:受過老師指教,有相承的師法.
(二)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技密葉之間.胸中勃勃①,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③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④哉!

導讀:《題畫二則》用兩篇小短文將作畫的真諦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來."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
注釋:①勃勃:旺盛貌.這里解作情感沖動,畫意突發(fā).②倏(sh ):忽然,迅速地.變相:樣子改變.③意在筆先:作畫,作文,在下筆之前先立意,先構思.④云乎:語末助詞.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置一榻其中( ) 2.無所師承( )
3.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 ) 4.趣在法外者( )
二,翻譯
1.于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在筆先者,定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二則短文談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間的關系.
四,作者通過這兩則短文告訴我們"師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

參考答案
一,1.放 2.沒有什么 3.都 4.情趣
二,1.這時窗紙上映出一片零亂的竹影,豈不是一幅天然的圖畫嗎
2.作品的立意在落筆之前產生,這是確定的法則.
三,"胸中之竹" "筆中之竹"
四,有實際觀察能力,在豐富的生活基礎上加以藝術的醞釀與提煉

二:
1、作者是_________朝________畫家。
2、寫出文中一個成語,并寫出意義。
3、本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參考答案
1、清;鄭板橋
2、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3、本文通過鄭板橋畫竹“落筆,倏作變相”“胸無成竹”的兩則提問,表現(xiàn)了鄭板橋的創(chuàng)意和變化求新。

譯文:
我家有兩間草屋,屋子南面種竹子.夏天,新竹叢生,綠色的竹蔭照在人身上,在竹園中間放個竹榻,十分陰涼舒適.秋冬之際,取來圍屏的骨子,截去兩頭,橫放窗上作為窗格,用均勻潔白的薄紙糊上.風和日暖的日子,受凍的蒼蠅碰在窗紙上,咚咚地像敲小鼓.這時,窗紙上映出二片零亂的竹影,豈不是一幅天然的圖畫嗎!凡是我畫竹子,并沒有老師傳授,大多得之于紙窗與白壁上,日光與月影中罷了.
(二)
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煙光日影霧氣,都浮動在竹子的疏枝密葉之間.看了這樣的詩境,胸中突突地就生出了畫竹的興致.其實胸中設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開紙,落筆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圖像,手里畫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設想的竹子了.總的說來,作品的立意在落筆之前產生,這是確定的法則;可作品出現(xiàn)的情趣卻超出了法則之外,這是精妙的靈感啊.豈止作畫是這樣呢!


附板橋題畫三則原文及翻譯賞析
【原文】
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h u a n g)初放,綠陰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放以為窗欞(1ing),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于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我家有兩間茅屋,屋子的南面種著竹。夏天新竹剛剛長出嫩葉,綠色的陰影照在人身上,這時,拿—張小榻放置在竹林中,就會感到非常清涼舒適。在秋天和冬天交替的季節(jié),拿—張屏風架子,除去屏風的兩頭,把它橫放作為窗格,用均勻而薄的潔白的紙糊在窗格上。風和日暖的時候,受凍的蒼蠅飛觸在窗紙上,發(fā)出“冬冬”的小鼓聲。在這時候,一片凌亂的竹影映照在窗紙上,這難道不是天然的圖畫嗎?凡我畫的竹,沒有什么老師傳授,大多從紙窗、潔白的墻壁和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學得的呀。
(二)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shu)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在清涼的秋天江邊學館里,清晨起來看竹,煙霧的光、太陽的影子和露水的霧氣,都在稀疏的竹枝和密密的竹葉之間浮游飄動。胸中激蕩于是有作畫之意。其實胸中的竹,并不是眼中所看到的竹啊。于是就磨好墨鋪開紙,落筆時很快地畫出圖畫,這時,手中畫的竹又不是胸中的竹了?傊嫷囊鈭D在落筆之前就形成,這是法則;情趣在法則之外,這就自然形成了工巧的天趣。這種情況難道僅僅存在于畫中嗎?
(三)
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茲后學,何敢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文與可畫竹,胸中必先有成形的竹;我鄭板橋畫竹,胸中卻無成竹。濃的淡的疏的密的,短的長的,肥的瘦的,隨手畫去,自然就形成格局,竹的精神風貌也就完備充足了。我這個后生小子,怎敢隨便比擬先賢呢。但是胸有成竹與胸無成竹,實際上只是一個道理。
【賞析】
鄭板橋題畫三則,中心意思各異,但合為一組則自然形成由淺入深的畫竹道理,這正是作者畫竹的經驗之談。
第一則講板橋畫竹無師承,而是以造化為師,師法自然。這就告訴我們,生活實踐是藝術的源泉,而自然造化正是他最好的老師,從而闡明以造化為師,師法自然的畫竹觀點。
第二則講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與手中之竹的聯(lián)系和差異。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這是因為任何藝術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總會改變些意思,使之臻于完美的新境界,
這就是說,原先胸中成竹落筆時會有所變化,所寓的精神會更臻完美。由眼中(現(xiàn)實)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再化為完美的富于人情的手中之竹,這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日臻完美的過程。它們是既有聯(lián)系又不斷提高的過程,即眼中之竹是畫竹的前提。
第三則講文與可畫竹是胸有成竹,而鄭板橋畫竹卻是胸無成竹。這不是同文與可唱反調嗎?可是鄭板橋卻說:“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這是為什么?因為竹的“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是自成格局,是“神理具足”的,這當然也是胸中之竹的升華、完善,所以說是一個道理。這個畫理充滿著佛家的禪機。曹雪芹說:“假作真來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更顯得板橋畫理的精湛與深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635439.html

相關閱讀:《五柳先生傳》與《但識琴中趣》比較閱讀及答案
初中課外文言文導讀《祈夢決獄》閱讀答案附翻譯
初中文言文《徙木僨表》閱讀答案
《楚人學舟》閱讀答案
《金農與蒼頭》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