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xué)習網(wǎng)


世界四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在最近《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等單位組織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名列我國沙漠家族第一名。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阿拉善右旗北部,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高聳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測的鳴沙、靜謐的湖泊、濕地、晨鐘暮鼓的百年古剎,構(gòu)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獨特的迷人景觀。巴丹吉林廟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之一,因其深藏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中,所以給世人平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近年來旅客、探險者紛至沓來。

巴丹吉林沙漠海拔1200米-1700米,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相對高度在200米-500米,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高沙山所在地,也是世界唯一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這里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達113個。有專家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形成湖泊和沙漠交織的原因是距巴丹吉林沙漠500公里處的祁連山雪水通過地層深處的斷層進入了沙漠形成眾多湖泊。



塔克拉瑪干沙漠,維吾爾語意"進去出不來的地方",人們通常稱它為"死亡之海"。它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余公里,南北寬約400多公里,總面積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陸性氣候,風沙強烈,溫度變化大,全年降水少。這兒風沙活動頻繁,沙丘形態(tài)奇特,最高達二百五十公尺。最奇妙的是兩座紅白分明的沙丘,名圣墓山。山頂經(jīng)風蝕而形成"大蘑菇"。由于地殼的升降運動,紅砂巖和白石膏構(gòu)成的沉積巖露出地面,形成紅白鮮明的景觀。沙漠四周,沿葉爾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車爾臣河兩岸,生長發(fā)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樹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長生蘆葦、胡楊等多種沙生野草,構(gòu)成沙漠中的"綠色走廊","走廊"內(nèi)流水潺潺,綠洲相連。林帶中住著野兔、小鳥等動物,亦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點生機?疾爝發(fā)現(xiàn)沙漠中地下水儲存量豐富,且利于開發(fā)。有水就有生命,科學(xué)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區(qū)論"。


浩翰沙漠中,迄今發(fā)現(xiàn)的古城遺址無數(shù),尼雅遺址曾出土東漢時期的印花棉布和刺繡。


塔克拉瑪干沙漠,系暖溫帶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底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fā)量高達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風沙日,大風風速每秒達300米。由于整個沙漠受西北和南北兩個盛行風向的交*影響,風沙活動十分頻繁而劇烈,流動沙丘占80%以上。據(jù)測算底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動約20米,近一千年來,整個沙漠向南伸延了約100公里。絲路古道南道的精絕、小宛、戎盧、圩彌、渠樂、樓蘭等古代城鎮(zhèn)和許多村落都被流沙所湮沒。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于北緯44°15′~46°50′,東經(jīng)84°50′~91°20′。是中國第二大沙漠,敿{斯河以東及烏倫古河以南地區(qū),位于準噶爾盆地的中央,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由4片沙漠組成,西部為索布古爾布格萊沙漠,東部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為德佐索騰艾里松沙漠,其北為闊布北—阿克庫姆沙漠。準噶爾盆地屬溫帶干旱荒漠。年降水量70~150毫米,沙漠內(nèi)部絕大部分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面積97%,形成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40~50%,半固定沙丘達15~25%,為優(yōu)良的冬季牧場,沙漠內(nèi)植物種類較豐富,可達百余種。植物區(qū)系成分處于中亞向亞洲中部荒漠的過渡。沙漠的西部和中部以中亞荒漠植被區(qū)系的種類占優(yōu)勢,廣泛分布以白梭梭、梭梭、苦艾蒿、白蒿、蛇麻黃、囊果苔草和多種短命植物等;沙漠西緣有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護區(qū),為中國唯一以保護荒漠植被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qū)面積上千公頃。

墾區(qū)農(nóng)牧場呈帶狀分布在沙漠南緣。其中北塔山牧場,紅旗、一○七、土墩子、一○二、一○三、芳草湖、一○六、新湖等團場的耕地已延伸到沙漠內(nèi)部。一○二團場、一○三團場是從自治區(qū)首府烏魯木齊進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最近的通道。綠色沙漠通道以五家渠為起點,東線從一○二團場17連出綠洲,西線經(jīng)一○三團場14連進入沙漠,長約60千米,終點到準噶爾盆地的“羅布泊”東道海子、白家海子。這條通道上,綠洲與沙漠犬牙交錯,形成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一邊是胡楊、梭梭、黃羊,古老的自然生態(tài);一邊是機耕、電井、噴灌,現(xiàn)代的綠洲文明。一邊是沙丘綿延、萬籟俱寂,生命罕至;一邊是綠波萬頃,歡歌笑語,生機盎然。

生命與死亡競爭,綠浪與黃沙交織,現(xiàn)代與原始并存,是觀光考察自然生態(tài)與人工生態(tài)的理想之地。有寸草不生、一望無際的沙海黃浪,有梭梭成林,紅柳盛開的綠島風光;有千變?nèi)f化的海市蜃樓幻景,有千奇百怪的風蝕地貌造型;有風和日麗、黃羊漫游、蒼鷹低旋的靜謐畫面,有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昏天黑地的驚險場景。中午黃沙燙手,可以暖熟雞蛋;夜晚寒氣逼人像是進入冬天。沙漠探險,可從東道海子繼續(xù)北上,沿古駝道橫穿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腹地,直抵阿勒泰。茫茫大漠綠洲不僅有各種奇觀異景,而且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古“絲綢之路”文化遺跡。北庭都護府遺址(紅旗農(nóng)場南)、土墩子大清真寺、烽火臺、馬橋故城、西泉冶煉遺址、一○三團場新渠城子遺址、一○五團場頭道溝古城遺址等都在這條通道附近。



天地奇響,自然妙音──鳴沙山,位于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鳴沙山、沙峰起伏,處于騰格里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wèi)縣的沙坡頭、內(nèi)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nèi)的巴里坤鎮(zhèn)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嶺晴鳴”。

所謂鳴沙,并非自鳴,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產(chǎn)生鳴響,是自然現(xiàn)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美妙的樂章。”當你從山巔順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錦緞張掛沙坡,若金色群龍飛騰,鳴聲隨之而起,初如絲竹管弦,繼若鐘磬和鳴,進而金鼓齊,轟鳴不絕于耳。自古以來,由于不明鳴沙的原因,產(chǎn)生過不少動人的傳說。相傳,這里原本水草豐茂,有位漢代將軍率軍西征,一夜遭敵軍偷襲,正當兩廝殺難解難分之際,大風驟起,刮起溫天黃沙,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從此就有了鳴沙山。至今猶在沙鳴則是兩將士的廝殺之聲。據(jù)《沙州圖經(jīng)》載:鳴沙山“流動無定,俄然深谷為陵,高巖為谷,峰危似削,孤煙如畫,夕疑無地。”這段文字描述鳴沙山形狀多變,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山體高達數(shù)十米,東西綿亙40多公里,南北縱橫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兩條沙臂張伸圍護著鳴沙山麓的月牙泉。到了現(xiàn)代,對此進行了科學(xué)的探究和推測,觀點較多,主要有三說:第一種為靜電發(fā)聲說。認為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ハ嗄Σ廉a(chǎn)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fā)出聲響,響聲匯集,聲大如雷。

第二種為摩擦發(fā)聲說。認為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干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fā)出爆烈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

第三種為共鳴放大說。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抄下瀉時發(fā)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jīng)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響聲。

沙坡頭位于寧夏中衛(wèi)縣,是一處景觀獨特的游覽區(qū)。沙坡頭曾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衛(wèi)境內(nèi)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cè)營造防風固沙工程,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鐵路兩側(cè)巨網(wǎng)般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guān)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沙坡頭現(xiàn)已建成一個有著獨特的景觀、頗具特色的游覽區(qū)。

從銀川市驅(qū)車南行150公里,在茫茫沙海之中,一片人造綠洲豁然展現(xiàn)在你眼前。這里藍天白云,沙黃水秀,春季鮮花盛開,夏秋瓜果飄香,一年四季游人絡(luò)繹不絕。騎上駱駝翻越一道道沙梁讓你領(lǐng)略沙漠各項奇異的景致;搭乘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黃河中順流而下,那種驚心動魄的感受,會給每一位游客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當你爬上高高的沙丘,然后隨著流沙順勢下滑的時候,巨大的轟鳴聲震徹耳鼓--這就是享譽天下的沙坡鳴鐘奇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678286.html

相關(guān)閱讀:地理教學(xué)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之四:板書、筆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