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虹日頭西虹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例說地理諺語與地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東虹日頭西虹雨”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風和雨系山腰,玉皇知有鸞輦出,萬里長空架彩橋。”“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夏季的彩虹不但有美麗的仙姿,而且還能“預(yù)報”天氣,因此,在我國古代,科技還不發(fā)達,勤勞的勞動人民有時就把彩虹當做預(yù)報天氣的“晴雨計”。這是為什么呢?

要想搞清楚這一地理現(xiàn)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這一民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經(jīng)驗的結(jié)晶,是他們長期生活的體驗。我們知道,我國位于4°N—53°N、73°E-135°E的范圍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位于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qū),而中緯度地區(qū)盛行西風氣流,而降雨云系大多由西向東移動發(fā)展而成。

其次,“東虹日頭西虹雨”中的“東虹日頭”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傍晚,“西虹雨”現(xiàn)象則發(fā)生在上午,即“晚虹晴,朝虹雨”。“東虹日頭”現(xiàn)象的發(fā)生:虹的出現(xiàn)與空氣中水汽有關(guān),是太陽光照射到空中的水珠上時,經(jīng)過水珠表面發(fā)生屈折, 然后由水珠內(nèi)壁重復(fù)折射而成。夏天的早晨,隨著地球的自轉(zhuǎn)運動,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四射,大地上萬物復(fù)蘇,萬象盎然更新;此時,如果在觀測者西側(cè)的天空中有厚厚的富含大量水汽的云層出現(xiàn),太陽光穿透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在水面、植被葉面、建筑物亮面等的反射作用下,把太陽光反射到其對面的天空中的云層上,云層里的水滴、空氣分子等經(jīng)過散射、折射等作用,便在西邊的天空中形成一道亮麗弧形的七色彩帶,像一座瑰麗的天橋橫跨南北,懸掛在空中,這就是人們熟悉的彩虹,簡稱虹(見右圖)。該云層在盛行西風的作用下,攜帶大量的水汽向東而來,加之諸如冷暖氣團相遇、或地形的抬升作用、或水汽受熱膨脹上升冷卻凝結(jié)成云致雨等因素,就有可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產(chǎn)生陰雨天氣,即“西虹雨”現(xiàn)象。

同理,夏天的傍晚,隨著地球的自轉(zhuǎn)運動,太陽在西邊的天空漸漸落下之時,太陽光穿透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在地面的反射作用下,把太陽光反射到其對面的天空中的云層上,云層里的水滴、空氣分子等經(jīng)過散射、折射等作用,便在觀測者東邊的天空中形成一道亮麗的彩虹(見右圖)。該云層在盛行西風的作用下,攜帶大量的水汽向東而去;由于該云層已經(jīng)運動到觀測者所在地的以東地區(qū),則其降水現(xiàn)象可能就會發(fā)生在東方的其他地區(qū),對觀測者而言,當?shù)氐漠敃r或次日也就可能不會下雨,即出現(xiàn)“東虹日頭”現(xiàn)象,次日會是好晴天的預(yù)兆,從而也就可以印證“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了。

此外,如“虹高日頭低,早晚披蓑衣;虹高日頭低,大水沒過溪;斷虹見,風隨見;斷虹早見,風雨即見;虹吃云下一指,云吃虹下一丈”等,都是跟彩虹相關(guān)的天氣諺語,其形成的道理與“東虹日頭西虹雨” 也差不多。

另外,民諺里所說的南虹北虹,只有在正午方有可能看到。在赤道附近,南北回歸線(23°26′N~23°26′S)之間,太陽幾乎全年在天頂,故決無南虹北虹出現(xiàn)的可能。但是到了40°N以北的地區(qū),在冬天,太陽正偏南最低之時,北虹就易看見了。因為在40°N的地方,冬至的太陽高出地平面,只有26°30′左右,已低于42°,所以這時北方如有陣雨,地平線上就可看到虹頭。就我國而言,冬天照例應(yīng)是干燥少雨的,如有北虹出現(xiàn),顯見這時可下暴雨,而這個冬天必定是濕熱多變的。這樣的反常天氣,對人類生活和農(nóng)作物都是不利的,所以在鄉(xiāng)間有人認為是不吉之兆。從我國大陸陸地部分所處的的地理緯度上看,除23°26′N及其以南的地方外,太陽絕不會到天頂以北去的,所以決不可能有南虹出現(xiàn)。

地理小貼士:本民諺涉及的地理知識有:我國的經(jīng)緯度位置、西風帶、溫度帶、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影響、熱力環(huán)流等。

“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一文選自《列子·湯問》,相傳是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所著。

原文: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兩小兒辯日》里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的遠而中午的近;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而中午的遠。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么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們試從地理學的角度上來分析。

我們知道,日地的平均距離是1.5億千米,地球表面大氣層的平均厚度是2000-3000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1)太陽是早上時離地球近,還是正午時離地球近?關(guān)于這一點,只要觀看下圖,就可以一目了然。

此外,眾所周知的原因,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的軌道,地球距離太陽的遠點距離為15200萬千米,近點距離為14700萬千米,兩者相差500萬千米,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行一周用時365天,也即8760小時,其沿徑向運動的距離為1000萬千米,沿徑向運動的平均速度為1141.5千米/小時,從早晨到中午的時間按6小時計,則地球距離太陽由于地球沿徑向運動速度產(chǎn)生的位移為:6849千米,顯然,這一量值大于地球的半徑。由以上分析可知,一天之內(nèi)太陽何時離我們更近,是由地球在太陽軌道上的位置決定的。當?shù)厍虻竭_近日點(冬至12月22日前后)時太陽離地球最近,從這一天開始,地球開始遠離太陽,一直到遠日點(夏至6月22日前后)這一天達到最遠,因此,地球從近日點往遠日點運動的過程中,每天早晨的太陽總會比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而從遠日點到近日點運動的過程中,每天早晨的太陽則總比中午的太陽遠。

(2)為什么早上時看的太陽較大,而正午時看的太陽較?

如果我們把地球的平均半徑忽略不計,則早晨和中午時地球距離太陽的遠近是一樣的。那么,為什么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要大一些呢?這主要是我們?nèi)祟惖娜庋墼谝钥諝鉃楸尘暗沫h(huán)境里存在著視覺的差誤和錯覺所致。一般地講,空氣中的水分子和微塵會對光線產(chǎn)生散射和折射、衍射等現(xiàn)象;同時,通過物理實驗得知,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就會顯得小些,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就顯得大些。同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局部的天空(地平線以上的部分),在這樣的背景襯托比較下,加之早晨時,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較大,輔之以光線的散射等作用,此時太陽就顯得很大。中午時分,太陽高高升起在我們的頭頂之上,此時空氣中的水汽在太陽的蒸發(fā)作用下顯得較干燥,廣闊無垠的天空成為太陽的背景,此時太陽就顯得很小。另外,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xiàn)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就顯得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背后的天空的亮度反差不大,自然就顯得小得多了。

(3)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

從上圖中很明顯可以得到確定的答案。但是這不是根本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獲得的太陽熱量要多些。同時,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一天中的最低氣溫多出現(xiàn)在黎明前后,即我們都感到早上比中午涼爽;中午時,太陽的正午高度角大,太陽輻射到達地面上,所以感到較炎熱。一定程度上講,地球表面溫度的涼與熱,并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地理小貼士:本文涉及的地理知識有:日地距離(1天文單位)、正午太陽高度角、太陽輻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影響、地球公轉(zhuǎn)運動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696079.html

相關(guān)閱讀: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