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二單元課內(nèi)channel_keylink href=> target=>_blank>>閱讀訓練卷(語文版七年級下)
注意事項:
1. 本試卷共8頁,滿分120分,時間120分鐘,學生直接在試題上答卷;
2. 本卷既可用于統(tǒng)一考試,又可用于學生自我測評。
一、channel_keylink href=> target=>_blank>>閱讀魯迅的《魯迅自傳》,完成1~11題。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fā)生,紹興光復后,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后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捕拿( ) 段祺瑞( ) 廈門( )
2.解釋幾中加點的“因”。
(1)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 因:
(2)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 因:
3.本文段可分為三個層次,請用“∥”把它劃出來。
4.這段話寫作者從日本回國后的活動,主要介紹了自己教學和從政的經(jīng)歷。在這段時間內(nèi),他先后到過哪些地方?
5.文中加點的語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文段中畫線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個什么樣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表達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7.魯迅到廣東后,“四月辭職”,這中間也暗含了一個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魯迅為什么要辭職?
8.文中“沒有地方可去”說明了什么?
9.作者不斷變更工作,說明了當時怎樣的 社會現(xiàn)實?
10.聯(lián)系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看,作者為什么總是“走出”,甚至于政府“要捕拿”他而“逃”走?
11.本文段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體現(xiàn)了全文的一個什么特點?
二、閱讀《毛澤東的少年時代》選段,完成12~18題。
那年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長沙有成千上萬的人餓飯。饑民派了一個代表團到撫臺衙門請求救濟。但撫臺傲慢地回答他們說:“為什么你們沒有飯吃?城里有的是。我就總是吃得飽飽的!睋崤_的答復一傳到人們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憤怒。他們舉行了群眾大會,并且組織了一次游行示威。他們攻打清朝衙門,砍斷了作為官府標志的旗桿,趕走了撫臺。這以后,一個姓莊的布政使騎馬出來,曉諭百姓,說官府要采取措施幫助他們。這個姓莊的說話顯然是有誠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歡他, 責他同“暴民”勾結。結果他被革職,接著來了一個新?lián)崤_,馬上下令逮捕鬧事的領袖,其中許多人被斬首示眾,他們的頭掛在旗桿上,作為對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這件事在我們學堂里討論了許多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數(shù)學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們僅僅是從旁觀者的立場出發(fā)。他們并不懂得這同他們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關系。他們單純地把它看作一件聳聽的事而感興趣。我卻始終忘不掉這件事。 我覺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樣的老百姓,對于他們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12.channel_keylink href=>
《毛澤東的少年時代》節(jié)選自 ,作者是 , 國 、 家。
13.寫出下列詞語的同義詞
傲慢______ 叛逆_____ 勾結_____
冤屈______ 救濟______ 憤怒_____
14.選文的兩個自然段,分別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15.少年毛澤東對“造反”一事是怎樣看的?大多數(shù)同學是怎樣看的?
16.從少年毛澤東對“造反”一事的態(tài)度上,可見他少時便具有怎樣的精神?
17.對于文章的分析,下列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父親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就引用經(jīng)書上長者必須仁慈的話來回敬。”由這句話確實看出少年毛澤東的不孝,不知道尊敬長輩。
B.毛澤東的語言幽默形象,在本文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如“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zhí)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雇工也包括在內(nèi)。”
C.我覺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樣的老百姓,對于他們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這句話中“造反的”加引號,表明是當時政府對他們的稱呼,也表示對這樣稱呼的否定。同時,由這句話可以看出少年毛澤東不僅善于讀書,而且關心社會、善于思考而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D.本文突出的特點就是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例。具體說來,作者選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來展示自己的性格形成和思想的初步形成過程。
18.正是由于少年毛澤東立大志,苦修身,才為其投身革命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其在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現(xiàn)就你了解的毛澤東在后來所取得的成就作簡要敘述,并談一談你的感受。
三、閱讀貝利的《第一千個球》選段,完成19~28題。
他們說得好像也有理,我當然希望他們的樂觀看法是有根據(jù)的。但我一回到家,就明白不是那么回事了。父親馬上把我叫了過去。我覺得奇怪的是,他的聲音十分平靜,就像在和我討論最近的一場足球賽一樣。
“我看到你抽煙!
我沒說話,因為我無話可說。我只是站在他的跟前,東張西望,就是不敢碰他的目光。他一直保持著耐性。
“我有沒有看錯?”
“沒,沒有!
“你抽煙有多久了?”
他還是非常平靜,就像是 在問我擦皮鞋擦了多久、上學上了多久似的。這是不是暴風雨前的那種寧靜?
“我,只吸過幾次,幾天前……”
“告訴我,味道好不好?你知道,我沒抽過,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味道!
我沒說正式的香煙我沒吸過,只吸過“絮絮”煙。我也明明知道講明了這一點也沒有用!拔也恢溃苍S沒有多大味道。”我答得那么笨,本以為他一定會一記耳光打過來,但是他沒有揍我,而是把我拉了過去,好像要進行一次朋友間的談話似的。他伸出一只手抱住我的肩膀,向我解釋開了:
“你踢球有幾分天分,以后也許會成為一個高手。要是你抽煙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時候就沒有足夠的體力在九十分鐘之內(nèi)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這事你自己決定吧!
然后他伸手從口袋中取出了錢夾子。這夾子又舊,又薄得可憐。他打開夾子,我看到里面只有幾張皺皺巴巴的票子。他接著說下去:
“但是,如果你還想抽煙,最好還是抽你自己的煙。老是討人家的煙抽很丟人。你自己買煙需要多少錢?”
我簡直羞得無地自容。我抽的煙不是自己買來的,這還無關緊要,這時我倒聯(lián)想起許多事情??我似乎見到父親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場,膝蓋腫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見他為了養(yǎng)活一家,在毫無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掃地板。我兩眼盯著地板,真希望地上開個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慚。父親一聲不響地看了我很久。
“好吧,沒事了。為了我們家庭的名譽,你自己的名譽,以后別再討煙抽了。要買,向我拿錢,我給你!蔽抑溃绻艺娴南蛩,他是會給的。
后來,我又好幾次想起這次談話。我知道我的個性。而且在那個年齡,我是容易感情沖動而輕舉妄動的。要是他當時狠狠地罵了我一頓,很可能反而會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便成了一個惡習難改的煙鬼了。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由于我一直酷愛足球運動,而且知道抽煙對一名職業(yè)球員的確有害,因此我可能不至于墮落到那個地步。這些都很難說,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從那一天開始,我一直沒有碰過 香煙,也從來不想去碰它。
19.按拼音寫字。
chà 那 shè 影 ?ēn? 農(nóng)
xiè 下 pān? 沱大雨 毫無yuàn 言
20.選文第一句話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樂觀看法”指的是什么?
21.父親與貝利的談話用了哪些具體的channel_keylink href=> target=>_blank>>描寫方法?從中可見父親是怎樣的人?
22.從文中畫曲線的句子中,你得知了哪些信息?哪些詞貼切地導出了這一信息?
23.“這時我倒聯(lián)想起許多事情”,請寫出貝利當時聯(lián)想起哪些事情?
24.父親為什么給貝利錢買煙?
25.“膝蓋腫得像西瓜那么大”一句用了夸張的手法,為什么這么寫?
26.“這些都很難說” 中的“這些” 指什么?“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中“一件事”指什么?
27.最后一段的表達方式是什么?你感受到的貝利是怎樣一個人?
28.貝利的父親勸貝利不要抽煙,他采取了怎樣的方式?你如何評價它?
四、閱讀王濱等的《少年愛因斯坦》選段,完成29~35題。
①十歲那年,愛因斯坦進了中學。這時正是普魯士軍國主義在德國fànlàn 的時期,學校充斥著軍國主義的影響。許多孩子羨慕挎著馬刀、騎著戰(zhàn)馬的軍人,呼喊著狂熱的口號。
②生性羞怯的阿爾伯特對這些格外反感。每當他看到有人在軍樂隊的伴奏下yírán 自得地操練步伐的時候,他不是掉過頭去,便是憤憤地說:讓這些人長腦袋是多余的,只給他一根脊梁就夠了。小小年紀,已經(jīng)是暴力專制制度的反對者了。
……
③他獨自關在屋子里,雙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這是為什么?怎么證明呢?他一動不動地坐在自己的小書桌前 ,翻著所能看懂的代數(shù)書,練著證明這道難題的方法。
④三周過去,他終于證明出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當他把這個結果拿給那位叔叔看時,那位叔叔幾乎驚住了。他對這個小孩子的數(shù)學天才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接著又出了一些難題,他都一一做了出來。
⑤也就是這一年,阿爾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歐幾里得平面幾何學,他手捧著這本“神圣”的小書,讀得rúzuìrúchī 。那一個個嚴密的幾何定理,竟使人不能產(chǎn)生半點懷疑。他對其中所包含的許多嚴整規(guī)律和寬廣的世界肅然起敬了。
⑥現(xiàn)在對科學和真理的好奇心,已經(jīng)使他變得雄心勃勃,他要振翅起飛了。
29.把文中加拼音的地方填上漢字。
fàn làn yí rán 自得 rú zuì rú chī
30.第②段中“讓這些人長腦袋是多余的,只給他一根脊梁就夠了”一句,有什么含義?
31.第①②兩段表現(xiàn)了愛因斯坦的什么精神?
32.第③④段所記述的內(nèi)容,表明了少年愛因斯坦有哪些可貴精神?
33.第④段中記敘的那位叔叔的反映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4.第⑤段中哪些詞語表現(xiàn)出少年愛因斯坦對科學和真理的熱愛和敬佩。
35.選文中記敘了少年愛因斯坦常常認真思考問題的故事,如文中有這樣的句子:“他獨自關在屋子里,雙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這是為什么?怎么證明呢?”。我相信,你也是一個聰明而且愛動 腦筋的孩子,你在生活中也有過好多次類似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就請你簡要敘述當時的情景,如果你現(xiàn)在清楚了其中的奧秘,也請你簡單說一說。(1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一、1. bǔ qí xià【點撥】“ 捕”易讀成pǔ。
2.(1)因為(2)憑借 靠【點撥】要結合語境解釋詞語.
3.……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fā)生……國文 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
4.杭州 紹興 南京 北京 廈門 廣東(廣州) 上海【點撥】可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表示地點的詞語。
5.寫出了魯迅處境不盡如人意,想尋一個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yè)而不得的無可奈何、失落、惆悵之感。
6.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8226;18”慘案。作者是用輕描淡寫的語氣來表達的。它表達了作者對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動文人的蔑視,也透露出無聲的控訴!军c撥】可結合時代背景來回答。
7.它暗含了蔣介石發(fā)動的“4#8226;12”反革命政變。魯迅在這次重大 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殘酷的殺戮。他認清了蔣介石的反革命本質(zhì),不愿在反革命統(tǒng)治區(qū)任職,因而毅然決然地“辭職”。
8.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階級的反動。
9.動蕩不安。
10.因為辛亥革命之前和后來段祺瑞執(zhí)政期間,中國社會十分黑暗反動,而作者追求救國救民真理、宣傳革命道理、抨擊黑暗反動統(tǒng)治,這些是當時的社會和反動政府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一次又一次“走”出,甚至要被“捕拿”。 【點撥】只有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經(jīng)歷才能回答。
11.本文段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體現(xiàn)了本文語言簡潔,感情含蓄深刻的特點!军c撥】要認真品味、體會。
二、【點撥】12.《西行漫記》 埃德加#8226;斯諾 美 記者 作家
13.驕傲 反叛 勾搭 冤枉 接濟 惱怒【點撥】可結合平時所學。
14.第一自然段:敘述,第二自然段:議論。【點撥】常見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說明、議論、抒情、channel_keylink href=> target=>_blank>>描寫。
15.少年毛澤東對“造反”同情且不平,大多數(shù)同學只是同情。
16.具有反抗精神,有深刻的思考。
17.A 【點撥】本題考查范圍相當廣,涉及到句、語言特色、標點符號及主題與選材。但無論怎樣考查,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應在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上。
18.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書法家和詩人。毛澤東的詩詞以其前無古人的崇高優(yōu)美的革命感情、遒勁偉美的創(chuàng)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藝術思想、豪華精美的韻調(diào)辭采,形成了中國悠久的詩史上風格絕殊的新形態(tài)的詩美,這種瑰奇的詩美熔鑄了毛澤東的思想、實踐和個性!军c撥】本題意在培養(yǎng)我們閱讀優(yōu)秀詩文的良好習慣,引導我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提高我們欣賞美的能力。
三、19.剎 攝 更 卸 滂 怨 【點撥】“剎”、“卸”、“滂”等字易寫錯。
20.承接上文,孩子們的議論。樂觀看法指的是“父親沒看見你吸煙”。
21.對話、動作。父親對兒女要求十分嚴格,但十分尊重兒女,教子有方。
22.家境貧困,父親養(yǎng)家艱難。舊、薄得可憐、皺皺巴巴的票子。
23.父親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場,膝蓋腫得像西瓜那么大;為了養(yǎng)活一家,在毫無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掃地板。
24.父親認為討人家的煙丟人。【點撥】從上下文看,父親并不是不贊同我抽煙,而是認為這樣討人家煙失去了自尊。
25.這樣更加突出父親的腳傷得很厲害,父親養(yǎng)家十分艱辛。
26.是否會因抽煙雨變成惡習難改的煙鬼。文章最后一句話!军c撥】“這些”等的指代內(nèi)容往往要往前面的話中去找。
27.直抒胸臆。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對自己年輕無知真誠追悔,對父親諄諄教導有衷心感謝。
28.貝利父親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沒有打罵、沒有責備,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貝利被深深感動,非常慚愧,并改正了錯誤。貝利父親的這種方式,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他從尊重個體人格出發(fā),進行平等對話,在雙方情感交流碰撞中引起被教育對象與教育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喚醒了被教育者的羞恥感與內(nèi)心良知,達到使之反省并 改正錯誤的目的,這是一種新的教育趨勢!军c撥】這是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能夠啟發(fā)思維,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書面表達技巧能力。如何評價,在于個人的理解和認識,只要言之成理,自然成文即可。
四、29.泛濫 怡然 如醉如癡 【點撥】“泛濫”、“怡”易寫錯。
30.指那些人缺少獨立的見解,沒有思想,腦袋是無用的。
31.有獨立的見解及愛國主義精神。
32.專心致志,勤學好思,熱愛科學和真理
33.側面表現(xiàn)出小阿爾伯特有驚人 的數(shù)學天賦。
34 .“捧著”“如醉如癡”“竟”“肅然起敬”
35.示例:兒時,在皎潔的月光下,在明媚的陽光里,當我們靜靜地走在馬路上,我經(jīng)常注意到:當自己向前走時,總有自己的影子追隨左右,忽長忽短,一會兒在左,一會兒在右。當時我感到十分奇怪,并且和伙伴相互玩著踩影子的游戲。如今長大了,隨著知識的增長,經(jīng)歷的增多,認識的加深,尤其我們在小學學習了光的傳播特點后,才明白,這都是由于光沿著直線傳播的緣故。 【點撥】完成本題,首先要把自己的所想、所感交代清楚。其次,還要注意把記敘的六要素交待清楚,語句要有條理,以期達到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之目的。
文章來源于悠悠書吧 http://www.91zHOngkAo.com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700802.html
相關閱讀:《論語十則》復習筆記
《黃河頌》一課一練附答案
《桃花源記》比較閱讀練習及答案
《小石潭記》中的崔氏二小生斷想
八級(上)文言文高效訓練:陋室銘(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