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①。《書》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愿,希望)建事。”《詩》、《書》、《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于后世者也。
漢司馬遷?(chou,綴集:連綴匯集。多用于著述、編輯)石室金匱之書,據(jù)左氏《國語》,推《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采經(jīng)摭(zhí,采集)傳,罔羅天下放失(軼)舊聞,考之行事,馳騁上下數(shù)千載間,首記軒轅,至于麟止②,作為紀(jì)、表、世家、書、傳,后之述者不能易此體也。惟其是非不謬于圣人,褒貶出於至當(dāng),則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載籍,萬機之下,未嘗廢卷。嘗命龍圖閣直學(xué)士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俾就?閣翻閱,給吏史筆札,起周威烈王,訖于五代。光之志以為周積衰,王室徵,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吉兇、善惡各種現(xiàn)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guī)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戶牖之間而盡古今之統(tǒng),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總會,策牘之淵林矣。
……《詩》云:“商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鑒》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剛健,山之性厚實,天光山色,相映成輝,日日有新氣象。”后常指一個人在道德、文學(xué)、藝術(shù)等方面日有長進。②至于麟止:到西漢發(fā)現(xiàn)麒麟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畜:培養(yǎng)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 勒:編輯
D.以著聯(lián)之志焉耳 著:完成
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考之行事。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B.?dāng)嘀孕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乎己。
D.簡而周于事。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6. 下列各選項中全都直接表現(xiàn)宋神宗看法的一項是(3分) ( )
①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
②《詩》、《書》、《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于后世者也。
③周積衰,王室微……周雖未滅,王制盡矣!
④惟其是非不謬于圣人,褒貶出于至當(dāng),則良史之材矣。
⑤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總會,策牘之淵林矣。
⑥商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7.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于后世者也。
(2)惟其是非不謬于圣人,褒貶出于至當(dāng),則良史之材矣。
(3)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參考答案
4.D 著:表明
5. 【答案】A
【解析】A之:前一個物指代詞,指代“軼事舊聞”,也可譯為“它們”;后一個是第一人稱代詞,譯為“我”。B以:兩個都是介詞,可譯為:“用”。C而:兩個都是連詞,可譯為“并且”或“而且”。D于:兩個都是介詞,可譯為“對”。
6. 【答案】B
【解析】①是《尚書》中的話,③是司馬光的看法,⑥是《詩經(jīng)》中的話;②④⑤才是宋神宗直接發(fā)表的分別對《詩》《書》《春秋》、司馬遷寫《史記》及司馬光主編的史書的看法。
7. 【答案】(10分)
(1)都是用來闡明得失的規(guī)律、存守王道的正統(tǒng),給后代留下借鑒和訓(xùn)誡的作品。
(2)正是因為他判斷是非不與圣人相悖,褒貶十分得當(dāng),才被稱為優(yōu)秀史家的人才啊!
(3)詞語淵博厚實的文體,規(guī)戒勸諫深刻的含義,(確實)可以稱為完備齊全。
【 參考譯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論行事,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夠在道德、文學(xué)、藝術(shù)等方面天天有長進!渡袝芬舱f:“作為君王,應(yīng)個個力求博學(xué)多聞,時刻想到有所建樹。”《詩經(jīng)》、《尚書》、《春秋》,都是用來闡明得失的規(guī)律、存守王道的正統(tǒng)、給后代留下借鑒和訓(xùn)誡的作品。
漢代司馬遷綴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據(jù)左丘明《國語》,推究《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等,博采經(jīng)籍,摭(zhí)取傳記,收集天下軼事舊聞,考證它們(軼事舊聞)是否屬實,縱橫馳騁于上下數(shù)千年間,開篇記載黃帝軒轅氏,直到西漢發(fā)現(xiàn)麒麟為止,創(chuàng)作記、表、世家、書、傳,使后世撰述歷史的人都不能改變這種體例。正是因為他判斷是非不與圣人相悖,褒貶十分得當(dāng),才被稱為優(yōu)秀史家的人才啊!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萬機之時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嘗輟止讀書。曾命令龍圖閣直學(xué)士司馬光論列歷代君王大臣們所做的事情,讓他在皇家秘閣翻閱文獻檔冊,供給史官、筆紙,修撰從周威烈王開始、到五代為止的歷史。司馬光的意見認為周朝積弱,王室衰微,禮樂儀制和軍事征討都由諸侯任意自為,周平王被迫東遷國都,齊、楚、秦、晉于是開始強大;齊恒公、晉文公先后相繼稱霸,還假托尊崇周王為辭以收服天下。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時,周朝雖然沒有滅亡,但王制卻已完全毀掉了!這也是古人著書時開篇立意的原由。這本書記載圣明君主、賢良大臣,切磋治國之道,議論中的精辟語句,道德、刑法雙管的良善制度,天與人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吉兇、善惡各種現(xiàn)象的根源,權(quán)力福祿興盛衰弱的原因,規(guī)劃利害的效果,優(yōu)秀將領(lǐng)的戰(zhàn)略,廉謹(jǐn)官員的制策,用邪正為標(biāo)準(zhǔn)進行判斷,從郅治與怠忽中抓住根本,詞語淵博厚實的文體,規(guī)戒勸諫深刻的含義,確實可以稱為完備齊全。全書共記載十六個朝代,編輯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閱之)便盡知從古到今的道統(tǒng),內(nèi)容廣博而且得其要點,對事件的敘述簡明卻又周詳,這也可以稱作歷代典制法規(guī)的總匯,檔冊文牘的全書。
……《詩經(jīng)》說:“商朝的借鑒不遠,就是夏朝的滅亡。”所以賜此書名為《資治通鑒》,用來表明朕的心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719599.html
相關(guān)閱讀:“范式,字巨卿,與汝南元伯為友”閱讀答案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閱讀答案(附翻譯)
比較閱讀:《飲酒(其五)》《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釣魚記》
“魚,我所欲也”比較閱讀答案
《周亞夫細柳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