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界“一代宗師”:竺可楨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zhèn)人(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東關街道)

  1909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學習成績居全班第一。當代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學校長。

  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學系。

  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

  1936年到1949年擔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學校長,抗戰(zhàn)期間他帶領浙大師生進行了文軍長征,使得當時的浙大成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竺可楨也因此成為浙大歷史上最偉大的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竺可楨被公認為中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研究領域】

  大力開展氣象臺站建設

  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氣象臺站建設,是獨立自主開展氣象預報的基礎。竺可楨在1921年就發(fā)表過《論我國應多設氣象臺》一文,吁請各地政府予以重視。氣象研究所成立后,他又提出《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計劃書》,認為全國設立不同規(guī)模的測候所不應少于150個。但是,由于當時財政困難,要由政府專門撥款來籌建氣象臺站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成立的臺站主要是通過三個途徑解決,一是從氣象研究所有限的經(jīng)費中擠出一部分,自建少數(shù)測候所;一是動員凡需要氣象資料的部門(如航空、交通部門等)出資,籌建一些測候所;再一是接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等機構的資助。在竺可楨的精心推動下,從1929年起到1941年底止,氣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級測候所9個,合辦的19個。其中如泰山、峨眉山和拉薩測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種種困難以后建立的,不但為我國近代氣象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也為當時中國參加國際極年觀測提供了可能。

  【主要論著】

  《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6年);《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16年);《遠東臺風的新分類》(1918年);《關于臺風眼的若干新事實》(1918年);《臺風的源地與轉(zhuǎn)向》(1925年);《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1925年);《中國歷史上氣候的變遷》(1926年);《中國氣候區(qū)域論》(1930年);《中國氣候之運行》(1933年);《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年);《中國氣候概論》(1935年);《前清北京之氣象記錄》(1936年);《物候?qū)W》(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中國的亞熱帶》(1958年);《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chǎn)的關系》(1963年);《竺可楨文集》、《竺可楨日記》,《一門豐產(chǎn)的科學——物候?qū)W》(1963年)。

  【教育理論】

  一、論教育目的

  大學教育之目的,在于養(yǎng)成一國之領導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討專門知識,而尤重于鍛煉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確,獨立不阿,遇事不為習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從潮流,惟其能運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學教育者之富于常識也。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進個人,還要能影響于社會。

  大學的最大目標是在蘄求真理,要蘄求真理,必得鍛煉思想,使人人能辨別真?zhèn)问欠恰?/p>

  大學之最大目標是求真理。這可以說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說是道德的,所以道學問,即是尊德性。

  一般人以為大學之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得專門之智識與技能,以為將來個人到社會中,從事謀生立業(yè)之基礎,而為國家著想,則系造就領袖人才,領導群眾以發(fā)展事業(yè)。

  大學畢業(yè)生不當以錢為目的,要當以服務為主旨。

  二、論大學辦學

  大學是培養(yǎng)未來各界領袖人才的地方。

  大學因為包涵萬流,所以成其為大。

  大學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達德,而涵濡于六藝之中。仁者愛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學有專長,而于大學中植其基。大學學生對各項基本知識,固應多所明了……其三,養(yǎng)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蘄教師逐字釋義。

  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yōu)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zhuǎn)移。

  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筑。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

  教育的發(fā)達,學風的優(yōu)良,在人不在屋,所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若側(cè)重應用的科學,而置純粹科學、人文科學于不顧,這是謀食而不謀道的辦法。

  若是一個大學單從事于零星專門知識的傳授,既乏學術研究的空氣,又無科學方法的訓練,則其學生之思想難收到融會貫通之效。

  要使大學生能擔當?shù)闷鹑蘸蠼▏闹厝,單教他們具有專門技術是不夠的。

  以人民為前提原則之下,大學無疑的應具有學術自由的精神。

  在大學內(nèi)通才教育與技術教育,理應并重。

  三、論人才培養(yǎng)

  畢業(yè)同學,應以學業(yè)為重,雖在社會上工作,亦應勿可忘記學習。

  蓋大自然即是一冊完好教本,一;ǚN種入于地,由發(fā)芽而至成長、開花、結(jié)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長狀況,則所得何嘗不勝讀一冊自然教本也。

  國家既如此優(yōu)待諸君,諸君決不能妄自菲薄,忽視所以報國之道。國家給你們的使命,就是希望你們每個人學成,以將來能在社會服務,做各界的領袖分子,使我國家能建設起來成為世界第一等強國,日本或是旁的國家再也不敢侵略我們。諸位,你們不要自暴自棄說負不起這樣重任。

  四、論大學精神

  據(jù)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tài)度應該是:(一)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二)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三)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茍且。

  科學的目標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雖蹈危履險以赴之,亦所不釋。

  科學家的態(tài)度,應該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絲毫不能茍且。

  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這就是說,只求真理,不管個人的利害,有了這種科學的精神,然后才能夠有科學的存在。

  科學可以左右一個社會的環(huán)境,同時一個社會的環(huán)境也可以影響科學的存亡盛衰。

  所謂求是,不僅限于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只眼,來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盡吾力以行之,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

  研究科學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專重應用。但應用科學方法,利用厚生,至國家之富強之境,固亦不可忽視。

  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誠”“勤”兩字來表示。……學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懇,……風氣樸實。這種風氣,希望諸位把它保持。

  浙大之前身為求是書院,希望諸位離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750277.html

相關閱讀:單季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