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年齡還小,想像不來松間明月的高潔,也不懂得清泉石上是怎么樣。我雖然詩句背得滾瓜爛熟,其意義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漁舟這些田園風物也只是朦朧,而鄉(xiāng)野情致則更模糊了。
后來上了大學,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學友。翻來覆去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時常獲得師長贊許。而后來深入鄉(xiāng)村,那兒有田,卻無松竹流泉;及至上了華山、峨嵋山,并且專在月夜聽泉,古剎聞鐘,乘江南漁舟,訪溪邊浣女,都是尋找王維《山居秋暝》的那種燦爛意境,都為了卻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執(zhí)著情結,一段時間,于世人紛雜之中,自以為林泉在胸,甚至以漁樵野老自居,說和同事糾紛,勸解禍中難人。自以為心中有了王維,就了卻了人間煩惱,看透了紅塵紛爭;更自以為一壺清茶,便可笑談古今。
真正進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結婚、生子、住房、柴米油鹽等等,才知道青年時代明月松間照式的超脫,只不過是少年時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浮雕和順延。真正對王維和他的詩的理解,是在經歷了無數(shù)生命體驗和閱歷的堆積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哲學家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靈秀。頂上的松陰,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寵辱得失而拋卻自在?又何曾因風霜雨雪而易移萎縮?它們自我踏實,不變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閱歷,萬年長久,也有了詩人的神韻和學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訪過終南山翠華池邊那棵蒼松,也每年數(shù)次帶外地朋友去觀覽黃帝陵下漢武帝親手植柏,還常常攜著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邊盤桓……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過它們的骨干,三九冰凍裂過它們的樹皮,甚至它們還挨過野樵頑童的斧斫和毛蟲鳥雀的嚙啄,然而它們全都無言地忍受了,它們默默地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到頭來,這風霜雨雪,這刀斧蟲雀,統(tǒng)統(tǒng)化做了其根下營養(yǎng)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盤。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胸襟?
王維實在是唐朝的愛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參悟得那么透徹。坦誠、執(zhí)著、自識,使王維遠離了貪婪、附庸、嫉妒的裝飾,從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詩品頑強的生命力。誰又能說不呢?的確,空山是一種胸襟,新雨是一種態(tài)度,天氣是一種環(huán)境,晚來是瞬間的境遇。竹喧也罷,蓮動也罷,春芳世罷,王孫也罷,生活中的誘惑實在太多太多,而物質的欲望永無止境,什么都要的結果最終只能是什么都沒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貧甘于寂寞,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的人格,這才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明月松間照,照一片嫻靜淡泊寄寓我無所棲息的靈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細浪淘洗我勞累庸碌之身軀。浣女是個好,漁舟是個好,好的質地在于勞作,在于獨立,在于思想——這是物質的創(chuàng)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 作者理解王維的詩《山居秋暝》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 作者寫終南山的松、黃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3. 文中劃線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① 到頭來,這風霜雨雪,這刀斧蟲雀,統(tǒng)統(tǒng)化做了其根下營養(yǎng)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盤。
② 什么都要的結果最終只能是什么都沒有得到。
4. 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 本文通過對王維詩的理解過程,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悟。
B. 文中詩人的神韻和學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維詩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 作者主張要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 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擬化和由此引發(fā)的議論,深化了文章內容和主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770702.html
相關閱讀:魚我所欲也 譯文
《蠟燭》美點賞析
《最后一課》學案(有答案)
八(下)語文生字詞專項復習
文言文復習《夢溪筆談》(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