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ritz Haber (1868~1934)德國化學家。1868年 12月9日生于西里西亞布雷斯勞(現(xiàn)為波蘭弗羅茨瓦夫),1934年1月29日卒于瑞士巴塞爾。曾在柏林大學隨A.W.von霍夫曼學習,在海德堡大學隨R.W.本生學習。后在夏洛滕堡工業(yè)大學以有機化學方面的論文取得博士學位。他曾在耶拿做有機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1896年在卡爾斯魯厄工業(yè)大學任講師,1906~1911年,任物理化學和電化學教授,后任威廉皇家物理化學和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哈伯主持了炸藥和毒氣的生產。
德國首先施放氯氣毒氣于戰(zhàn)場。哈伯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乘坐飛機視察戰(zhàn)場,看到英法聯(lián)軍大片死亡,非常興奮。回家后善良的妻子因而自殺,他也受到了刺激。哈伯1916年辭去化學兵工生產的職務。
1933年納粹上臺后,他因猶太血統(tǒng)被免去威廉皇家物理化學和電化學研究所所長職務,以訪問學者身份流亡英國,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數(shù)月后去羅馬,途中逝世。
哈伯一生致力于化學平衡及氣體反應等方面的研究。1918年提出借熱化學循環(huán)來求出晶體點陣能的方法,稱為哈伯循環(huán)。然而其最大的貢獻是1909年在卡爾斯魯厄任教期間所完成的氨合成法。他采用了過渡金屬鋨為催化劑,并使未反應的氣體原料循環(huán)利用,首次取得具有工業(yè)化價值的合成氨方法,并立即為德國巴登苯胺純堿公司(BASF)所采用。
哈伯因用氮和氫合成氨而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著有《工業(yè)電化學的理論基礎》(1898)和《工業(yè)氣體反應動力學》(1905)。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788095.html
相關閱讀:初中化學除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