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結構,即晶體的微觀結構,是指晶體中實際質點(原子、離子或分子)的具體排列情況。自然界存在的固態(tài)物質可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固態(tài)的金屬與合金大都是晶體。晶體與非晶體的最本質差別在于組成晶體的原子、離子、分子等質點是規(guī)則排列的(長程序),而非晶體中這些質點除與其最相近外,基本上無規(guī)則地堆積在一起(短程序)。金屬及合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以結晶狀態(tài)使用。晶體結構是決定固態(tài)金屬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的基本因素之一。
晶體可以由原子、離子或分子結合而成。例如非金屬的碳原子通過共價鍵可以形成金剛石晶體。金屬的鈉原子與非金屬的氯原子可以先分別形成Na和Cl離子,然后通過離子鍵結合成氯化鈉晶體,每個離子周圍是異號離子。離子結合而成的晶體稱為離子晶體。在有些晶體中原子可以先結合成分子,然后通過分子間鍵或范德華(Van der Waals)力結合成晶體。如非金屬的硫原子先通過共價鍵形成王冠狀的S8分子,然后再通過范德華力形成硫黃晶體。又如在石墨中碳原子先通過共價鍵形成層型分子,然后通過范德華力結合成晶體。在層型分子內部,化學鍵是連亙不斷的。礦物主要以金屬氧化物、硫化物以及硅酸鹽晶體的形式存在,它們一般為離子晶體。金屬原子通過金屬鍵結合而成金屬晶體。典型結構有A1、A2和A3型等三種。晶體中每一原子周圍所具有的,與其等距離的最近鄰的原子數目叫配位數。
在這三種結構型式中,每個原子為很多相同的原子所包圍,從而配位數很高?紤]金屬學問題往往采用一個較簡單的模型,即把金屬原子(離子實)看成是剛性球體,它們之間相互吸引,從而結合在一起。如果將上述的金屬典型結構與等徑剛球三種較密的排列方式相對應,如圖4所示,與A1和A3型相應的各為立方和六方最密排列,每個剛球與周圍的12個剛球鄰接,配位數記為12。與A2型相應的是立方體心密排,每個剛球為周圍8個剛球相包圍,此外,尚有6個次近鄰剛球,距離只比8個最近鄰遠15%左右,因此往往要考慮到次近鄰的作用。有時將A2型的配位數記為8+6,即有效配位數要大于 8。在上述密排結構中存在兩種間隙位置,即四面體間隙和八面體間隙。在某些條件下,這些間隙空間可成為金屬或合金中自身的或外來的原子所在位置,例如碳就可以占據鐵點陣中的間隙位置。除了上述三種常見的晶體結構之外,金屬元素還有其他幾種結構,如正交結構(如鎵、鈾)、四方結構(如銦、鈀)、菱面體結構(如鉀、銻、鉍)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797475.html
相關閱讀:專家指點:如何掌握初中化學學習中的記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