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基礎知識之賦的來源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之賦的來源】,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 初中數學,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tǒng)。關于詩和賦的區(qū)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賦的來源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于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

  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后,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的名稱最早見于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于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于詩而遠于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夸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jié),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

  總結:但詩與賦畢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fā)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81352.html

相關閱讀: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核舟記》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