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實驗課的改進與研究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既要重視對教材實驗涉及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tǒng)歸納,還要重視對實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將其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知識;有利于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
本研究是初中生物實驗課的改進與研究,通過此研究,有助于初中教師在教學內容多任務重,能順利完成每一節(jié)教學任務和實驗內容,因為生物學教學和實驗將緊貼生活、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觀察中得出新的結論,在實驗的基礎上,他們較多思考空間和討論,處于一種主動探索知識的狀態(tài),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非常有利。在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對實驗中方法再設置和改進很重要。特別對一些學生能獨立完成實驗,即節(jié)省時間又鍛煉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僅提高實驗效率,還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綜合升華和實驗操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通過對實驗方法改進,力圖對本學科實驗教學起帶動和引領作用。
實驗課程組織形式與指導方法:
生物學實驗內容根據(jù)實驗性質,將整個內容分為探究性實驗、小組合作實驗、創(chuàng)新實驗等。教師針對不同性質實驗,采取不同的組織與指導方法。
(一)引導學生去探究,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
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完成規(guī)定實驗內容。先由教師講授實驗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其實驗操作注意事項,可通過多媒體來重點講解實驗的關鍵步驟或進行示教,再由學生動手做實驗,在教師指導下分析實驗結果,掌握基本實驗技能。教師講授實驗內容,學生根據(jù)實驗的連貫性,寫出實驗方案,教師檢查方案,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完整地完成一系列實驗,最后在教師指導下分析實驗結果。例如: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這是一個驗證性實驗。在完成教學目標后,我們引導學生向探究的方向邁進:《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的一個探究性實驗。通過實驗可以使學生對饅頭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對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作用進一步了解。但是這個實驗操作復雜,時間又緊迫,七年級的學生實驗技能還比較低,很多學生忙碌了一節(jié)課最終實驗失敗,往往感到非常失望。為了提高成功率,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實驗成功帶來的快樂,我在組織實施這個實驗時,對一些環(huán)節(jié)做了改進和強調:
1.實驗材料的改進
(1)教材上說“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塊。將A塊和B塊細細地切碎、拌勻,C塊不做任何處理”。經(jīng)實踐發(fā)現(xiàn),市場上賣的新鮮饅頭過于松軟,水分多,粘性大,切成的“碎屑”顆粒還是比較“大”,饅頭塊也不易成形。用新鮮饅頭切的碎屑,37℃水中保持10分鐘后,加碘液后觀察到的是變藍的現(xiàn)象,買來的饅頭松軟,試管內唾液淀粉酶對饅頭塊和饅頭碎屑消化對比不明顯。不能達到實驗的預期。
(2)用燒餅做,燒餅太硬,唾液淀粉酶對燒餅塊和碎屑消化對比明顯,同時理解牙齒咀嚼作用?吹綄W生探究的熱情高漲,我結合這個實驗,引導學生完成溫度對唾液淀粉酶影響。有了這個驗證性實驗作為背景,學生設計起來就容易得多,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方法,并由此設計實施探究性實驗,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也發(fā)現(xiàn)自己通過實驗更好掌握唾液淀粉酶消化原理,對自己所做實驗結論也較滿意?梢姺e極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比簡單的驗證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做不僅可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而且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二)小組合作實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科學研究的內容積極引入到實驗教學中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努力做到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從而使學習的過程即是研究的過程,研究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是學習者,同時也是研究者。因此,教師應以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為指導,科學系統(tǒng)地組織和實施教學。教思想,教方法,高標準,嚴要求,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思想,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學生可以組成實驗小組,根據(jù)興趣條件完成一個小實驗,自主完成整個實驗、在進行對比,分工協(xié)作完成,確保達到預期的實驗結果。生物學史上的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都閃爍著科學家們非凡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光芒。如探究不同水果中的維生素c含量的時,我給學生配好實驗藥品,讓學生分成小組,自己設置實驗,最后記錄人員把數(shù)字寫到黑板上,向試管滴入水果滴數(shù)如下:
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循著科學家的思維歷程去親身體驗一番,探究得出結論的具體思維過程。并適時讓學生大膽作出種種設想、猜測,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去思考、去討論、去爭辯。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設計的方法與科學家所采用的實驗方法進行比較,找出自己方法中的不足之處。通過這這種方式的教學,科學思維的全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學生不僅從中獲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受到科學思維的熏陶。
(三)放開手,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新
教師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指導實驗設計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設計→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老師可以提供學生一個已設計好的方案或者教材實例進行參考模仿。如酵母菌發(fā)酵作用是個演示實驗,我讓學生利用自家材料如酵母粉、白糖、氣球來完成。在設計實驗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注意:(1)要求學生根據(jù)教材中相關探究實驗內容、原理和目的要求,結合實際可行性情況,確立研究目標。(2)根據(jù)實驗所提出的問題,運用已具備的知識或實驗技能,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材料用具的選擇,具體的實驗步驟,實施計劃過程,作觀察記錄的內容,實驗結果呈現(xiàn)形式,和實驗設計的原則。教師在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時,不要束縛學生的思路,也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材料用具,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求異創(chuàng)新,設計出既簡便易行,又科學準確的實驗設計方案。學生回家后大膽創(chuàng)新,端著他們做的實驗,神采飛揚告訴老師:“老師你看我做的多么成功呀?”看到辦公桌五彩繽紛氣球,看到學生成功喜悅,教師知道他們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同時,優(yōu)化教學氣氛,也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除了教師要深挖教材,還要經(jīng)常性地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勤于動手動腦,逐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
七年級實驗數(shù)量增加,實驗數(shù)量都明顯增加。實驗數(shù)量的增加,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能力鍛煉,真正體現(xiàn)“實驗室是素質教育的最好切入點”。實驗形式的多樣化。翻開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面不再是過去單一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而是變成了“觀察與思考”、“探究”、“實驗”、“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設計”、“模擬制作”、“課外實踐”等形式,實驗的觸角已延伸到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踐活動”,生物學教師用書也稱之為“科學探究活動”。實驗向著低成本、新技術的方向發(fā)展。提倡實驗的低成本和簡單易行是必然趨勢,F(xiàn)行初中生物學實驗,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不要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讓學生去模仿,教師要相信學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實驗,允許學生實驗失敗,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原因,直至實驗成功,要讓學生從實驗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在放手實驗時,首先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實驗、去探究,把知識從實驗中體會出來,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這樣既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832283.html

相關閱讀:七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復習:神經(jīng)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