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巖的分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沉積巖的分類是沉積學家首先研究的課題之一,其核心問題是分類的依據(jù)要搞清楚。經(jīng)過幾十年的探索和修改,沉積巖的分類日趨一致。實際上,巖石分類是否合理和準確與沉積巖研究的水平和認識程度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

我們這里介紹以物質(zhì)來源為主要考慮因素的分類方案。按照這個方案沉積巖被分成三類,即由母巖風化物質(zhì)、火山碎屑物質(zhì)和生物遺體形成的不同沉積巖。

母巖分化產(chǎn)物形成的沉積巖是最主要的沉積巖類型,包括碎屑巖和化學巖兩類。碎屑巖根據(jù)粒度細分為礫巖、砂巖、粉砂巖和黏土巖;化學巖根據(jù)成分,主要分出碳酸鹽巖、硫酸鹽巖、鹵化物巖、硅巖和其他一些化學巖。

火山碎屑巖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質(zhì)組成,是介于火山巖與沉積巖之間的巖石類型,有向熔巖過渡的火山碎屑熔巖類和向沉積巖過渡的火山碎屑沉積巖類;鹕剿樾颊90%以上的巖石,被稱為火山碎屑巖類。

生物遺體可組成可燃性(如煤及油頁巖)和非可燃性兩種生物巖。

在這里,我們只能選擇每個類型中常見的沉積巖簡單加以介紹:

礫巖是粗碎屑含量大于30%的巖石。絕大部分礫巖由粒度相差懸殊的巖屑組成,礫石或角礫大者可達1米以上,填隙物顆粒也相對比較粗。具有大型斜層理和遞變層理構造。

砂巖在沉積巖中分布僅次于黏土巖。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圍內(nèi)的碎屑物質(zhì)組成的巖石。在砂巖中,砂含量通常大于50%,其余是基質(zhì)和膠結物。碎屑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其次為各種巖屑以及云母、綠泥石等礦物碎屑。


層狀砂巖

粉砂巖中,0.1~0.01mm粒級的碎屑顆粒超過50%,以石英為主,常含較多的白云母,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含量較少,巖屑極少見到。黏土基質(zhì)含量較高。

黏土巖是沉積巖中分布最廣的一類巖石。其中,黏土礦物的含量通常大于50%,粒度在0.005~0.0039mm范圍以下。主要由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族、蒙脫石族、水云母族和綠泥石族礦物組成。

碳酸鹽巖常見的巖石類型是石灰?guī)r和白云巖,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鹽礦物組成的。碳酸鹽中也有顆粒,陸源碎屑稱為外顆粒;在沉積環(huán)境以內(nèi)形成并具有碳酸鹽成分的碎屑稱為內(nèi)碎屑。


我國西南地區(qū)的灰?guī)r地貌

在我國北方寒武系和奧陶系的石灰?guī)r中廣泛分布著一種竹葉狀的礫屑,這些竹葉狀灰?guī)r反映了淺水海洋動蕩的沉積環(huán)境,是由未固結的碳酸鹽經(jīng)強大的水流、潮汐或風暴作用,破碎、磨蝕、搬運和堆積而成的。

在鮞狀灰?guī)r中常見到具有核心或同心層結構的球狀顆粒,很象魚子,得名“鮞!薄ub粒的核心可以是外顆粒,也可以是內(nèi)顆粒,還可以是化石。同心層主要由泥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839037.html

相關閱讀:河北暴雪災害致使2.4萬余人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