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發(fā)展,通過學習,學生在知識方面有所收獲固然不可或缺,但學習方法、學科思路的掌握更為重要。在“澳大利亞”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從教學引入開始,就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來觀察,引起學生的思考,使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回想這節(jié)課做得較好的地方有:
1、新課導入的效果明顯。
以澳大利亞特有動物景觀圖片播放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提問:“這些動物主要分布在哪個國家?”,引入本節(jié)課的課題,再設問:“為什么澳大利亞有那么多的特有動物?這是不是和它的位置有關?”導入新課。這樣在教學一開始就“點擊”到學生的興奮點,導入效果很好。
2、教學過程中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探究,理順學習思路,激發(fā)學生思考。
“氣候特點”是初中地理較復雜的問題,有深度,通過講授讓學生掌握澳大利亞氣候特點的教學方法相對簡單,但這對學生今后的繼續(xù)學習不利。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的問題層層深入,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量也隨之層層遞進,最終自己逐步歸納出澳大利亞的氣候特點,掌握學習方法、學科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我從“澳大利亞七月等溫線圖”、“澳大利亞年降水量線圖”切入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已學過的知識推斷澳大利亞的氣候特點,然后設問“如果現(xiàn)在讓你考慮,你是否還是繼續(xù)選擇生活在澳大利亞中部?”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領悟氣候條件也是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之一,最后教師將學生的回答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這種將難點層層分解,引導學生思考、歸納的方法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學生參與、分析地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方向上,較順利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3、在教學活動中多次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學習方式,不僅關注學生個體、更關注群體的學習參與程度,注重參與面。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我盡量關注到每一小組的討論質(zhì)量,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當然,課后仍然感到有許多不足之處:
1、師生活動仍不夠充分,在時間安排上有點前松后緊;
2、經(jīng)過精心設計,我的教學過程非常流暢,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至始至終貫穿整節(jié)課,但在選材上有些拘謹,在拓展學生視野方面做得不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841178.html
相關閱讀:湖北安徽湖南等地數(shù)百條小型河流因旱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