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祖地??商丘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華夏祖地——商丘 由地理網(wǎng)資料整理

  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真奇妙。到了河南商丘,仿佛進入了一座巨大的歷史文化珍寶館。位列“三皇五帝”的燧人氏是商丘人,黃帝時代最早造字的倉頡是商丘人,莊子墨子孔子不是出生在商丘就是祖居地在商丘;中國古代第一個授時臺、第一批商人、第一家皇家園林也都是出自商丘。市旅游局長侯衛(wèi)星先生贈我一部他的詩集《商丘懷古》,其中一首排律史詩,長達120節(jié)480句,記述的商丘歷史人物多達163名、景物86處、歷史事件98起!商丘擁有太多的“寶貝”,可聽商丘人道起“家珍”,語氣又出人意料地平和,那是經(jīng)厚德載物的“華夏祖地”熏陶出的一種特有的氣度。

  商丘這個“商”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個“子”字,下面為“岡”。意即子姓的人,住在岡上。4000多年前,正是因為有這么一位子姓王公,住在被稱作“火星臺”的土岡之上,他所處的地方,便被稱作商;他的后代,也就成了“商人”,開始從事“商業(yè)”。商甚至還一度化作了國名或朝代的名稱。更有意思的是,這位子姓先祖的后代,至今居然派生出了300多個姓氏,遍及地球各地。凡是華夏兒女,只要用心查查,說不定你的遠祖就是商丘人!

  火星臺追思

  我現(xiàn)在就站在這個岡上,它叫閼伯臺,位于商丘古城西南2.5公里處。商丘絕大部分地方都是一馬平川,這個土臺因此顯得格外突兀。臺高14米,全由夯土筑成。拾級而上,依次可見大殿、拜廳、鐘鼓樓、配房、東西禪房,一派金碧輝煌。當年,這位姓子名閼伯的“火正”,不僅被皇兄堯封于商地,而且日夜在此臺上觀天授時、管護火種,因此被后人視為“火神”。他絕對想不到,數(shù)千年后的今天,他的工作還后繼有人:中國科學院近年也在距閼伯臺不遠處設了一個授時臺,標準的“北京時間”,即由這里傳向四方……

  閼伯先生當年其實也是承繼著前人的事業(yè)。他日夜精心呵護著火種時,肯定會時不時地探望幾眼300米開外的那座燧人氏陵。正是早于他3500年的那位先祖,從小鳥啄木生火的現(xiàn)象,琢磨出鉆木取火的道道。雖然此前人類用火取火的歷史至少已有幾十萬年,但燧人氏發(fā)明的取火及存火的技術,卻是破天荒的,它無疑大大促進了人類身體與智力的進化。燧人氏功在子孫萬代,自然被后代尊稱為“第一火神”。

  從燧人到閼伯,人類的“火文化”代代相傳并不斷完善。到了閼伯六世孫王亥,又發(fā)明了馴養(yǎng)野牛,制造牛車,這又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他拉著本族人制作的精美陶器,到外地換回糧食等物品。商人、商品、商業(yè)甚至旅游業(yè)遂由此濫觴。因經(jīng)商而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商族人,于公元前1600年經(jīng)11戰(zhàn)而滅夏,開啟了商朝的新紀元。此后長達300余年間,商丘一直作為商朝的國都,把商業(yè)的火種越燒越旺,并且使之代代薪傳。

  閼伯臺前新建了一座宏大的華商文化廣場,把起始于商丘的中國商業(yè)發(fā)展之路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條“富商大道”,從閼伯臺前的拜臺一直延伸到198米開外的“三商大門”。大道由青石刻成的各種錢幣鋪成,從商朝的貝幣與銅貝,一直到清代的“通寶”,共達260余種、4600余枚,可謂中華錢幣的一部通史。大道兩旁,面積達8100平方米的廣場上,鋪滿天然紅砂石,每塊石頭上都刻著名家書寫的“商”字,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共達19770個字。商丘人以這個新的世界之最,再好不過地詮釋了“商”的豐富歷史內涵。

  王亥的銅像高達10.15米,站立在高臺上,接受著眾人的謁拜。這位華商始祖,近年高大地站立起來,說明商業(yè)在中國之興盛。

  芒碭山探秘

  從商丘城南行約80公里,眼前突然站起13座山嵐。山不高,顯紫煙蒸騰;林不密,卻翠色蓊郁。登頂遠望,豫、蘇、魯、皖平原如滔似海。多少年來,盛傳登芒碭可觀“王氣”,可我們看到的其實是一股掩蔽在王氣下面的神秘氣息。

  這些石山,早被鑿空,成為西漢諸侯王的陵墓。先進梁共王陵,墓室有六室兩廳,最精彩的是頂部一幅四神吉祥壁圖,畫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個個栩栩如生,主體圖案騰龍更是姿態(tài)優(yōu)美。在2100多年前,石匠們如何將各個墓室鑿得如此四角垂直南北對稱,仍是未解之謎。

  再進梁孝王王后陵。里面居然有個石質的“抽水馬桶”,背后辟有水道,腳踏雕有紋飾,看來它完全是模仿主人生前的用具,即美觀,又適用。而那個同樣令人驚奇的冰柜,四周為石板砌就,邊上開個小門,便于人們送冰取冰。兩千多年前的中華物質文明,已經(jīng)如此前衛(wèi),如此發(fā)達,令人不能不為之感慨。

  芒碭山近些年最驚人的發(fā)現(xiàn),要數(shù)僖山出土的金縷玉衣。可惜第一位墓主梁孝王的墓室早在2000年前就被盜竊一空。據(jù)史書記載,這位梁孝王劉武,作為漢高祖劉邦的嫡孫,其封地梁國包括現(xiàn)商丘及周圍40縣,均為膏腴之地。“庫存金銀且百巨萬,珠寶玉器多于京師。”當年曹操起兵缺餉,使人掘開梁孝王墓,盜得金銀珠寶七十二船。據(jù)說,曹操去世前,憶起自己作過的孽,難以瞑目,叫人為自己備好七十二疑冢。以至于直至現(xiàn)在,考古人員雖堅稱已發(fā)掘出曹操墓,仍有不少人表示懷疑。

  芒碭山無疑顯示出了古人做事奇?zhèn)タ审@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能力,卻也留下了許許多多歷史之謎。此山有座紫氣巖,當年劉邦就是在這里斬蛇起義,成就了漢家天下。而距此不遠的陳勝墓,則掩埋著那位生于異鄉(xiāng)卻對滅秦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農民領袖。劉邦的創(chuàng)國偉業(yè),自芒碭山始;而陳勝的雄霸之志,在芒碭山終。這種冥冥之中的巧合,難道只是天意?

  “晚上帶你們看看劉邦斬蛇碑,讓你們和那位漢朝開國皇帝見見面!”晚飯時導游故弄玄虛的一句話,令我們不忍下箸。月上中天,放出慘淡的微光。導游領著我們走近一座六角六棱亭子,可以依稀看到,亭子中央立著一塊石碑。據(jù)說它就立在當年劉邦斷蛇之處。在離碑七八米處,導游止住步子,容我們靜了靜心,接著撳亮了手電筒。順著光柱看去,碑上現(xiàn)出一個人影,他一手捋須,一手按劍,一身王氣!導游亮著手電緩緩走近石碑,人影慢慢消失了。走到碑的背面,再距七八米遠,又能看到一位女子懷抱嬰兒,導游說,那就是劉邦的夫人攜子千里尋夫……

  據(jù)傳,斬蛇碑的石料取自紫氣巖,刻碑的工匠就是本地人。它為何能再現(xiàn)歷史的一幕,誰又能解釋清楚?

  三陵臺尋根

  商丘市好看的地方很多。明朝遺存的古城,方形,街道若八卦圖,與城外圓形護城河,構成銅錢狀,為世所罕見。市內梁園區(qū)王樓鄉(xiāng)境內還有座三陵臺,是到商丘者必看之處。占地80畝的三陵臺現(xiàn)辟為景區(qū),新建了三公殿,里面供奉著西周宋國國公戴公?、武公司空、宣公力祖孫三代的雕像。整座大殿氣宇軒昂,為散居世界各地的戴氏后裔捐建。早在西漢時期,梁孝王劉武即以此陵為基礎,筑起了擁有七臺八景、“方三百余里”的梁園,它稱得上是中國最早最大的皇家園林。如今,樓臺美景不再,歷史風韻猶存。

  大殿及它后面的三公陵墓,不僅成為戴公后裔們祭祖的圣地,也是許許多多人們的尋根之處。

  從戴公往前追溯,公元前1039年,商紂王胞兄微子啟封宋(今商丘),啟傳弟微仲衍,戴公即為微仲衍的后代。他生于公元前842年,為宋國國公34年,因賢德愛民,功勛卓著,深受臣民愛戴。因此逝后被周宣王謚號曰“戴”。戴公之后裔,至今已分化出戴、宋、牛、武、宣、蕭、鐘、穆、邊、莊、皇甫等80姓,其中單姓57個,復姓23個。前些年,著名美籍華人牛滿江先生在世時,就曾來此謁祖。

  究竟有多少姓氏的祖居地在商丘,恐怕已經(jīng)難以計數(shù)。燧人氏姓“風”,取自那只啟迪人們鉆木起火的神鳥“鳳”。“風”據(jù)信為華夏第一姓。據(jù)2001年出版的《百家姓姓氏溯源》所載,全國有姓氏1.46萬個。其中《百家姓》列舉的507個姓,要占總人口的90%以上。而百家姓中最常見的100個姓,有73個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頭在河南。例如戴公的戴姓后裔,目前居全國第54位,總人數(shù)超過500萬人。

  那位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也是微仲衍的后代,再往前推,還是王亥的后裔。這位王氏身后派生出的姓氏,多達339個,其中單姓247個,復姓92個。經(jīng)過如此追根溯源,不曉得有多少華夏兒女能夠尋到自己的血脈之源!

  南京一位華夏氏族學者王耿,近來建議在商丘創(chuàng)設華夏百姓源流世系紀念碑,將燧人氏至今250代有血源嬗遞和文化傳承價值的歷史人物載承其上。這個文化工程若能完成,不知能牽動多少人的向往與情思!

  “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細雨霏霏中,我們默誦著曾經(jīng)“十載客梁園”的詩圣李白的詩句,依依不舍地離開三陵臺,卻把無盡的遐思留在了那里。想想當今世界,許多年來,面積不大的英倫三島,一直是世界上入境旅游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其主要原因,是散居世界各地的英國后裔,紛紛啟動了他們的尋根之旅。商丘乃至河南,作為億萬民眾的祖居地,完全有條件成為這樣的尋根圣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843400.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第二冊期末考試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