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肩胛骨特寫
斷面可見骨痂邊緣與其下方的骨皮質分界清楚,紅色箭頭指出其界限
永川龍和馬門溪龍1:1對應位置
新浪科技訊,中國學者披露了一例罕見的肉食恐龍肩胛骨骨折化石,這是我國獸腳類古病理學的首次詳細記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青年學者邢立達、瀘州醫(yī)學院的董輝講師與自貢恐龍博物館彭光照副館長、舒純康副主任等學者在本月出版的《地質通報》十月號上撰文描述了該件標本。
據彭光照副館長介紹,發(fā)現肩胛骨骨折的是自貢出土的永川龍,這是一種體長7至9米的大型獸腳類恐龍,憑著龐大的體型成為該動物群食物鏈的頂端,猶如北美同時期的異特龍,或晚白堊世的霸王龍。學者最早描述時便曾觀察到其左肩胛骨出現骨質增生現象,產生畸形,但沒有進一步分析。新的研究則發(fā)現,這其實是一處典型的骨折愈合。
目前,世界上獸腳類恐龍已統(tǒng)計的50例骨折中,肋骨斷裂最為普遍,其次為小腿腓骨,肩胛骨骨折則要少得多。這個現象也存在于人類骨學,人類肩胛骨折并不多見,僅占肩帶損傷的3%至5%及所有骨折的不到1%。從化石上看,永川龍的左肩胛骨隆起的地方有明顯的成角畸形,骨皮質不連續(xù),這都是骨折的典型表現。從愈合情況上看,由于骨折發(fā)生在非承重骨,附著肌肉眾多,受力方向復雜,原始骨痂形成后缺乏穩(wěn)定、持續(xù)、強大的應力誘導,所以才會形成如此明顯隆起的巨大骨痂。
“此外,我們還基本排除了永川龍左肩胛骨的隆起為骨腫瘤的情況。永川龍其他骨骼保存完整,也沒有發(fā)現明顯的病變,所以發(fā)生全身代謝性及感染性因素可能性極小。骨腫瘤在人類發(fā)生在肩胛骨的案例也極為罕見。為更好地尋找證據,我們斷開永川龍肩胛骨的骨痂,在斷面可以看到骨痂邊緣與下方的骨皮質分界清楚,并沒有浸潤性生長及骨質破壞,這就基本可排除骨腫瘤可能。而且腫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一般不會出現愈合現象,換句話說,如此巨大的骨痂本身即可否定腫瘤所致病理性骨折的可能!倍x說道。
關于此次研究的意義,舒純康告訴記者:“骨折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部位的骨折發(fā)生率和類型可以提供有關恐龍生活方式的重要信息,有些骨折類型強烈暗示著恐龍之間的激烈暴力沖突!痹谌祟惞菍W中,肩胛骨骨折一般發(fā)生在重大鈍性外傷的情況下,所以該科研團隊推斷永川龍很可能就是在激烈暴力沖突中受傷。邢立達等人對比了與永川龍同時代的各種蜥腳類恐龍??馬門溪龍、大安龍、峨嵋龍和自貢龍,最后挑選馬門溪龍為分析對象。
此前,邢立達的另一團隊曾經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過馬門溪龍的尾錘,認為其尾錘的左右擺動比上下擺動更有效,尾錘的最佳擊打部位為中部神經棘區(qū)域,該處最大擊打載荷約為450牛。如果把永川龍和馬門溪龍放在一起,可以發(fā)現,永川龍的前部軀體處于馬門溪龍尾錘的打擊范圍之內。以永川龍肩胛骨骨痂的位置來說,應當是垂直于骨皮質方向的暴力造成的,這恰好符合馬門溪龍尾錘的點打擊!雖然這一巧合并不能說明永川龍的骨折就是由馬門溪龍的尾錘所造成,但畢竟提供了一種有趣的的解釋。
知識鏈接
永川龍是目前亞洲最完整的大型獸腳類之一,包括完整的頭骨、關聯保存脊柱、肩帶、腰帶和股骨等。它長有一個大腦袋,嘴里長滿了一排排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把把匕首。脖子較短,身體也不長,但尾巴卻很長,可以在奔跑時作為平衡器。前肢很靈活,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利爪,后肢長且粗壯,生有四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849514.html
相關閱讀:對“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和“觀察魚的呼吸”實驗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