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的蛛絲馬跡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謊言是這個世界深惡痛絕而又難以避開的話題。雖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兒童開始說的第一個謊言是標志著“心理理論”(理解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社會認知能力)成熟的“喜事”之一。但成人世界的謊言,無論是在戀人、朋友間的感情偽裝,犯罪分子的佯裝巧扮,還是為著一些利益和個人聲名的言不由衷,都是讓人頭痛的事情。也是因此,人類在不斷地發(fā)掘著甄別謊言的方法,從測謊儀,到表情識別和語言分析,甚至是使用高科技的腦成像儀器。

謊言,到底能否被科學的慧眼識破呢?

測謊儀遭到質疑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使用生理指標來檢驗謊言的經驗。例如在古代非洲,人們會讓犯罪嫌疑人傳遞鳥蛋,如果有人把蛋弄碎,就說明他們是由于內疚而緊張所致;古代中國人則讓罪犯在嘴里含一口米,通過檢驗唾液分泌的情況來辨清事實;陬愃频膶χe言和人體生理變化的推測,測謊儀(Polygraph)應運而生。1885年,西薩?隆布索(Ceuare Lombroso)率先使用了記錄脈搏和血壓的儀器用來審理犯罪案件。1945年,約翰?里德(John Reid)整合開發(fā)出可同時檢驗了血壓、脈搏、呼吸和皮膚電及肌肉活動綜合性測謊儀。

雖然測謊儀在近一個世紀以來被廣泛推崇,但是近來,它的有效性也越來越被人質疑。最近,美國得克薩斯州基督教大學的查爾斯?博德(Charles Bod)和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貝拉?德保羅(Bella DePaulo)就完成了一項對253個測謊儀案例的元分析(一種對許多類似研究進行綜合統(tǒng)計的研究方法),結果這數百個樣本的平均準確率僅有53%?和胡亂猜測的概率差不多。在測謊儀之后,人們開始探尋更加“人性化”的測謊方法。

謊言有表情

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則另辟蹊徑。從1985年開始,他對謊言進行研究,走的是“表情分析”的路線。艾克曼認為謊言存在兩種線索,一種是思考線索(thinking cues),譬如說謊者由于要費盡心機地編出看似合理的故事,可能會因過度思考而延長發(fā)言的時間;在艾克曼看來,另一重要指標則是人們的表情。通過對這兩種線索的研究,艾克曼在辨別人類謊言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甚至今年風頭正勁的美劇《別對我說謊》(Lie to me)也以艾克曼和他的研究成果為藍本,讓表情辨謊變成了一種流行時尚。

艾克曼曾經編制過一套著名的面孔動作編碼系統(tǒng)(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他將小于1/5秒時間內出現的“微表情”(micro-expression_r_r)看作人們無意泄露的重要表情信號。特別是平時難以察覺的憤怒和羞愧,都可以通過“微表情”捕捉。他認為,可以通過“微表情”來抓住人們內心的真正情感,利用這個方法,識破謊言便輕而易舉了。

1985~1992年間,艾克曼開展了一系列有關謊言的實驗,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假笑”研究。他將法國生理學家杜徹尼?德博洛尼(Duchenne de Boulogne)提出的“包含了顴骨肌肉和輪匝肌的笑容”命名為“杜徹尼微笑”,認為這才是發(fā)自內心的“真笑”。在一項實驗里,艾克曼讓受試者觀看悲劇和喜劇電影,并記錄他們觀看影片時的面部表情。結果在觀看喜劇電影時,人們的“杜徹尼微笑”明顯增多,被試報告的興奮感也和“杜徹尼微笑”密切相關。腦電波(EEG)的結果更證明了“杜徹尼微笑”多激活大腦的左前額葉,其他表情則不然。

有趣的是,艾克曼在2000年還發(fā)現了語言能力對于甄別謊言表情的阻礙作用。他們對10名因為大腦的左半球受損而喪失語言功能的人的辨謊能力進行了研究。結果和正常人及其他腦損傷病人相比,語言能力有所削弱的病人反而在辨別表情謊言線索時更勝一籌。

測謊軟件應運而生

1992年,貝拉?德保羅提出了謊言的自我表征觀點(self-presentational perspective)。他認為,謊言有幾種線索。首先,說謊者由于對自己所言非心知肚明,因此通常表現得比較退縮回避。他們與人互動的反應更少,言語也少有細節(jié)描述。其次,說謊者的故事不會像真的那樣引人入勝,故事的合理性更差。其三,他們講故事的時候不會像講真話的人一樣投入和積極,不確定性更強,還會表現得優(yōu)柔寡斷。其四,撒謊的人更少表現出愉悅的情緒,還會有緊張和愧疚。最后,謊言構成的故事往往完美到不切實際,缺少真實故事的精彩。

為了證實這幾個假設,德保羅和他的同事對來自幾十個國家,涉及學生、犯人、銷售員到病人等多種實驗對象的上千個研究進行了元分析。這些研究通常是讓受試者通過講述個人經歷或描述情景的方式,提供謊言和真話的樣本,再對記錄的錄像或語言材料進行分析。結果和德保羅的5個假設基本一致。同時他們還發(fā)現,當人們?yōu)榱巳〉贸晒Γ貏e是為了贏得身份和權力而非物質獎勵撒謊時,這些線索更為明顯。此外,人們在感情背叛時的謊言也更容易露出以上幾種“馬腳”。

與艾克曼格外注重表情不同,在德保羅的研究中,說謊人的語言細節(jié)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線索。他和他的同事發(fā)現,說謊者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回答問題;不過當計劃的時間充裕時,他們的回答也會異常迅速。說謊者的言談中包含了更多的負面信息,例如抱怨的內容,態(tài)度也更加缺乏合作的誠意。說謊者還會盡量減少細節(jié)的描述,除去愧疚之外,也是想編造一個更完美的故事。在說話時,他們也不像其他人一樣使用手勢來進行表達,還喜歡使用重復的言語。

除了對日常對話和口語分析以外,科學家們對于文字書寫的內容也頗感興趣。嘗試一下通過破解信件、手書的供詞,來分析作者是否在撒謊?美國奧斯汀大學校的心理學家詹姆斯?潘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就認為這些都不難做到。通過一個“語言獲得和詞匯計數”(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LIWC)程序,潘尼貝克和他的同事在2001年找到了真實故事和謊言故事文本之間細微的差別。

根據他們的發(fā)現,謊言故事里會減少第一人稱的使用?這有可能是書寫者由于想要推卸掉責任,因此無意中大量減少了與自我有關的內容;說謊者的文章里還會多摻雜仇恨、哀傷等負面詞匯,透露出書寫者內心的緊張和負罪感;謊言故事中很少出現“除非”、“但是”、“沒有”這樣司空見慣的排除性詞匯。潘尼貝克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撒謊讓人們失去了復雜表達的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917652.html

相關閱讀:我國再生橡膠生產實現“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