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塊旱地上,一年內(nèi)接連或套種三季作物的種植方式,簡稱旱三熟。中國早在18世紀,就有三茬套種的記載。
旱三熟在中國主要分布在≥10 ℃的積溫在5 000~8 000 ℃以上,無霜期250天以上至終年無霜,年降水量900 mm以上的長江流域和西南部分地區(qū),為了充分利用生長季節(jié)和土地,常用帶狀套作或留行套作的方式,將三種不同季節(jié)種收的旱地作物組成套作三熟。在熱量條件充足,≥10 ℃積溫在6 500~8 000 ℃以上的珠江流域,一年之內(nèi)可以連續(xù)種收三季旱作物,成為復種三熟。
旱地套作三熟,系由三種不同季節(jié)種收的作物組成的復合群體,其種植技術比旱地復種三熟和非帶狀套作三熟要求更高。以四川省比重最大的小麥/玉米/甘薯三茬套作為例,其技術要點為:按1.6~2 m復合帶距為一單元,對等分為甲、乙兩個種植帶,第一年,甲帶種小麥?甘薯,乙?guī)ХN冬綠肥──春玉米+大豆?秋綠肥(或秋豆、秋菜),第二年甲、乙兩帶交替茬口,換帶種植。如此往復循環(huán),形成定期帶狀輪作。
旱地三熟制高產(chǎn)的關鍵,是要解決好三季作物共生期間的矛盾。(1)選用矮稈、早熟、高產(chǎn)的品種,合理搭配。(2)采用管理方便,有利三季作物均衡增產(chǎn)的帶距和帶比,建立合理的復合群體結構與密度。(3)因地制宜,安排好多種作物,合理實行帶狀輪作。(4)適時套種,加強共生期的田間管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919603.html
相關閱讀:對黃土梁、黃土塬、黃土峁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