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也有大學招收十幾歲的兒童讀大學,也有類似的少年班。不過由于美國的家長對讓孩子早早讀大學興趣不大,所以美國的這些“神童”讀大學反而沒多少人關(guān)注。即使前幾年洛杉磯某加州州立大學分校開了一個少年班,華文報紙介紹了一下也就過去了,甚至年最關(guān)心子女教育的華人家庭對這樣的教育也提不起精神來。
最近讀了一位美國華人家長寫的一篇育子心得,講的就是他的寶貝兒子在14歲時是如何被“拐騙”進入美國大學讀書的故事。故事很有趣,也有不少家長的心得,從中也反映出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上的一些思考方式。這位家長講道,他家老大自幼狀況百出,管教不易。好言相勸,來軟的,他不聽。氣起來,打手心、痛責大罵,他竟然離家出走。小學還能硬壓,初中則快使不上勁,勉強捱至高中,塊頭跟大人都差不多了,父母再厲害還能繼續(xù)打罵嗎?
看著孩子這樣,家長很著急,正巧一位好友兒子因資優(yōu)跳級進了洛杉磯州大,于是便有樣學樣,連哄帶騙、軟硬兼施,誘兒子一步步完成所有入學要求及考試測驗。最后再臨門一腳,以重利誘惑:只要能進大學,就任他挑一輛車。14歲的小鬼雖沒駕照,卻正是瘋狂迷車的年齡。以車相誘,正中要害,這家伙便被“拐騙”直升大學。
按道理十幾歲的孩子能進大學讀書,那叫天才,別人家父母非得羨慕死不得。然而這位華人家長送小鬼不讀高中直接上大學的理由卻很簡單,因為14歲的兒子不肯專心念書,書本外皮滿是女生跟他打情罵俏的字句。成績不怎樣,泡妞倒挺有一套。家長擔心這樣下去,高中能否混畢業(yè)都是問題。
這位華人家長下面的話說得更直白,憑良心說,這家伙絕非資優(yōu),僅有點小聰明。我們跟州大,講穿了僅是相互交換條件、各取所需而已。州大希望提升學生素質(zhì),便以“跳級”制度,讓資優(yōu)生免念高中直升大學,省去三、四年時間作為“利誘”。我們則擔心兒子在高中女生群中廝混,不肯專心念書。若不趁此機會遠離狐群狗友,前途堪慮。
別說這位華裔兒童還真的很聰明,小小年紀上大學也是順順利利的大學畢業(yè),然后進醫(yī)學院度牙醫(yī)專業(yè)。念牙醫(yī)其實非這位華人學生的本意,只是在大學念完兩年后,同學們開始互詢未來計畫。有一回,他在未有心理準備下,被當眾詢問,將來準備念什么?老爸是牙醫(yī),他自幼在牙醫(yī)環(huán)境中成長,想不出更好的答案,學牙醫(yī)脫口而出。
沒料到希主任及教授對此回答竟大為贊賞,因為經(jīng)典答復若非醫(yī)生,便為工程師、律師等,如今跳出牙醫(yī)這新鮮答復,令人意外。系主任心血來潮,順勢“恭維”他一番,“你不知道嗎?牙醫(yī)是自殺率最高的行業(yè)”。在場眾人爆笑后,讓這名華人學生更加樂不可支。自此,假戲真做,人人皆知他將來想進牙醫(yī)學院,最后也真的成為牙醫(yī)。參加牙醫(yī)學院畢業(yè)典禮時,問他對當年跳級決定,是否曾后悔過?他回稱:不會。
如今這位華人男孩已走上社會,從事自己的職業(yè)。而在他的父母心中卻也留下了一個一生也許都難以有著明確答案的問題,他們不斷自問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人生是條不歸路,絕無法重新來過。如今回頭看,當年將兒子從高中拉出直接上大學的決定,或許還算正確。
只是一路走來,陪他學習、日日接送,父母辛苦,孩子也累。跳級后,得立即面對大學課程,同學又都大他至少三、四歲以上,想法差了一截,除討論課業(yè)外,根本難以溝通,無法交往。頓失青春,又無法享受多采多姿的正常大學生活,這就是跳級生必須付出的代價。
最后,這位華人家長的結(jié)論是,千萬別將資優(yōu)與跳級畫上等號。除非孩子在高中實在有問題,否則跳級進大學,終究并非教育子女的正規(guī)方式。尤其身為父母,須避免自以為是,將子女硬推向后果難測的不歸路。
臺灣有個節(jié)目叫做“今晚哪里有問題”,有一次節(jié)目的主題是“跳級生”,主角是跳級生的兩個家長。這兩位家長都是大學畢業(yè),父親還是留美的高材生。家中三個孩子老大在中學跳級兩次,16歲時上大學。這對父母分享了他們的育子經(jīng)驗,特別是學齡前教育法,在大孩子還沒滿月前,媽媽就對孩子進行“字卡教學”,每次喂奶前,先在寶寶面前晃過數(shù)字圖卡,告訴寶寶縣官的數(shù)字,然后再喂奶。接下來在寶寶一歲前,家中墻壁就貼滿了數(shù)字、九九乘法表以及中文課文。孩子兩歲時就已經(jīng)會背九九乘法表,在上小學前孩子已經(jīng)在父母的教育下學完了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
我想對子女進行早教的父母在中國家庭中應當為數(shù)不少,而且是千方百計翻書本、學經(jīng)驗,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就是個神童,然后從小學到中學就是個學習尖子,要超人一等。按照現(xiàn)代科學,孩子早教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孩子灌輸知識,只注重智利開發(fā)而忽略孩子的體能教育、品格教育、情感教育、理財教育、如何與人相處(包括領(lǐng)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尊重他人的素質(zhì)等)、以及各種各樣生活中的歷練,盡管一個學生可以在智力上比同齡學生高出二、三年,但如果其他能力不足,走上社會反而會面臨更多的問題。
如今中國的兒童可以說過早地被推上了不應該有的死啃書本的漩渦之中,很多家和學生本身并不喜歡這樣做,但又無法不順應這股潮流。更多的孩子為了取得好成績,無數(shù)的時間都獻給了背書、做習題、復習、考試,而失去了孩子們應有的童年樂趣。也許他們最終會成為同齡人中的能夠考上大學的“佼佼者”,也許這是他們?nèi)松晒Ρ仨氉叩牡缆罚?2年寒窗苦,有所得,但失去的卻是永遠無法再獲得,那就是一個美好的童年。在全力追求智育的時刻,孩子品格教育會被忽視、對藝術(shù)的欣賞會被壓縮、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會被視為不用功,而生活的歷練會被大人包辦。人們常說,16歲的少男少女度過的應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青春、陽光、愛情、夢想,這一切如果只變成了書本、數(shù)學上的習題、一個個要死記硬背的英文單詞,是不是有些太殘酷了。
今天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靠的是讀書好而能夠上大學、或許從此改變命運。20年后,當人們再聚首首往事時,有的人是醫(yī)生、是律師、是官員、是老板,除了這些不同,他們的相同的是同樣要在社會上生存,要結(jié)婚生子、養(yǎng)兒育女,同樣要為子女的教育而煩惱,周而復始,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967542.html
相關(guān)閱讀:新型羥基磷灰石柔性生物紙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