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隋代的文藝表演中已經(jīng)有“三國”的節(jié)目,如劉備檀溪躍馬、曹操譙水擊蛟等。在唐代,三國故事更是廣為流傳,連兒童都很熟悉。李商隱《驕兒》詩中提到的“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笨勺C唐人對三國故事的耳熟能詳。北宋的東京汴梁已經(jīng)有了專門“說三分”的“說話”藝人。元代出現(xiàn)的《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是我們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的三國話本,雖較簡略粗糙,但已初具《三國演義》的規(guī)模。到元代,金院本和元雜劇中出現(xiàn)了許多“三國戲”,成為《三國演義》最后成書的重要來源之一。現(xiàn)在可考知的元代及元明之際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劇目有60種,其中21種尚存。羅貫中正是依據(jù)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資料,在宋元話本、金院本和元雜劇的基礎(chǔ)上,寫出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那么,三國中的赤壁又在哪里呢?湖北省共有5個“赤壁”,分別是黃州赤壁、蒲圻赤壁、武昌赤壁、漢陽赤壁、漢川赤壁,但只有前三者在長江邊。武昌赤壁即武昌金口金磯頭,磯頭前有一江心洲,俗稱“金雞看玉米”,是軍事要塞,著名的中山艦便沉于此。黃州赤壁是蘇軾寫下《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地方,也叫文赤壁;而蒲圻赤壁,也就是赤壁市,是近代多數(shù)學者主張的當年赤壁大戰(zhàn)的發(fā)生地,即武赤壁。
“赤壁”二字位于武赤壁磯頭臨江懸?guī)r上。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孫、劉聯(lián)軍大敗曹操26萬兵馬。周瑜把酒慶功,酒醉之余,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臨赤壁兮,敗曹公,安漢室兮,定江東,此山水兮,千古頌,刻二字兮,紀戰(zhàn)功。歌罷,提劍在懸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地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974030.html
相關(guān)閱讀:傣族潑水節(jié)